我来到北大的过程充满着机缘巧合,里面是我与宁中的一段难忘时光。
宁都曾经处于中央革命根据地核心区,享有苏区专项政策;加上贫困县脱贫摘帽后有5年过渡期,期间国家扶持力度不减,俗称“摘帽不摘政策”,于是2022届毕业,加之有农村户口的我也能享受到教育政策优待,让我们这些来自县城、教育资源相对城市来说不具有优势的学生,在追向名校时有了更多的赛道。
是在四、五月左右,高校专项计划进入报名阶段,学校就开始组织我们这些符合条件的学生着手准备一系列的材料。作为能够接触到手机的走读生,每天下了晚自习回到家中,都会找我妈借手机详细了解各高校的具体政策,录取是按高考成绩排名还是要校考啊,限制同时报几所学校啊等等,同时也是给了疲惫的我一点上网冲浪摸鱼放松的时间。那段时间在紧张备考复习以外,还要看政策信息,此外还要准备自我介绍信、简历、获奖情况等等材料,记得当时学校还专门给我们一群人拿出一天时间来打印材料,跑行政盖章这些流程,也算是体验了在社会上办事的方式与规矩。
当时清北的高校专项项目都有专门的名称,北大的叫“筑梦计划”,清华的叫“自强计划”。在通过筑梦计划初审后,我就安心投入到了高考复习。
很快啊,几十个繁星夜梦,在那个炎热的下午结束了所有的思考,走出考场,我的一位同学带着泪和我诉说着几日考试的心酸,外边开始泛着雨点。
晚上就是几个翠微班的同学们一起办毕业酒酬谢老师,觥筹交错,有开怀大笑的,有深情歌唱的,也有为离别、为未知的人生而伤悲的。
可昨天还在酒桌上唱着对校园的不舍,今天就被班主任郭政老师一个电话催回学校备战北大校考了。学校还贴心地为我买了一套课,花了大几千,其实我感觉主要是里面的模拟面试起了一些作用;此外还叫来了几位任课老师供我“调遣”,让杨扬老师帮我“速成”竞赛数学,最后我和她聊起了我是如何在考场上“碰巧”解出了一道大题,把负责语文教学的侯二桃老师与负责政治教学的陈莲英老师请来看怎么帮我面试,表达技巧老生常谈无非是要清晰流畅,主要是从与老师们的对话中得到了些精神鼓舞。
在机考与线上面试都结束后,我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在高考出分前一天,郭老师来电询问结果如何,我告知他拿到了北大30分降分录取资格,电话那头传来他独特的口音“可以哇,小伙子”。我还专门在阳光高考网上看了一下,那年江西省获得40分的有一位,取得30分的只有两位,我就是其中之一了,最后也是如愿拿到了北大一塔湖图游览四年的门票。
很庆幸,作为在新宁中毕业的第一届学生,我恰好经历了新老校区的演变,从科教楼到小红楼再搬到新校区,再看着略显潦草的新校园一点点完善设施;也经历了以理科为主到以文科为主的学习过程。除了上述几位老师,在29班我还熟识了幽默潇洒、酷似列宁的温宝清老师,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的黄凯老师,也结识了一群十分可爱有趣的同学,如今都走向祖国南北,书写自己的传奇。
很庆幸在宁中有过这么一段难忘的回忆,记着我在踏向远方的路途上借了宁中一把力,宁中为我添了一笔彩。(作者:廖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