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岗千山绿,梅江两岸红。江西宁都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被誉为“苏区摇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发生了一系列在党史、国史、军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革命事件,留下了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
近年来,宁都县委、县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积极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革命文物工作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在这块红土地上,一处处革命旧址、一条条苏区标语,一件件红色文物……见证了宁都县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让革命文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
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赋予传承红色基因历史使命
宁都的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厚重。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红军集结地、指挥中心和重要战场,是毛泽东“从游击战向运动战实现伟大转变”军事思想、“土地革命路线”思想、“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思想孕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域。在宁都,成立了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军、团”最高领导机构——“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少共苏区中央局”;诞生了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红五军团、少共国际师三支部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召开了“以史为鉴”的宁都会议。厚重的革命历史,为宁都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入选江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52处,江西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13处;馆藏革命文物128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红色标语1000余条(幅),文献资料、采访手稿、回忆录等历史文物2000余件。此外,中央苏区反“ 围剿”战争纪念馆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翠微峰战斗遗址、小布镇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群等3处列入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赵博生烈士陵园2处列入江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宁都的革命文物资源集中连片。宁都县革命文物资源集中于宁都西北部,形成以小布、黄陂为核心,辐射周边东山坝、大沽、洛口、东韶、肖田、青塘等地,形成集中连片红色集群,该集群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昌宁、兴赣北延、广吉三条高速公路贯穿宁都西北部乡镇。所有乡镇进入乡村的主要道路设立融入红色元素的标识,各红色景点均设有旅游服务基地、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服务点三级旅游服务体系,使该县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目前宁都县入选江西省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中央苏区反“ 围剿”战争纪念馆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的“红色摇篮·革命赣南”精品线路;革命文物资源丰富的小布镇,被评为“江西省十大休闲旅游小镇”“中国特色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陂镇列入江西省“百强中心镇”。宁都会议旧址所在的东山坝镇小源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坚持“三位一体”,纵深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宁都县紧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的良好时机,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大力夯实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采用“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纵深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保护修缮,把红色根脉留下来。宁都县全力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旧居保护修缮工作,抢救和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成立“宁都县革命旧址旧居保护修缮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重点革命文物编制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近年来,宁都县多方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对30多处重点革命文物进行及时抢救保护修缮,留住了红色根脉。
展示利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革命旧址承载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宁都县本着“修缮好一处,就展示利用一处”原则,对已修缮好的革命旧址,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延伸革命文物价值功能,先后对小布镇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等20余处旧址、旧居进行陈列展示,并专门配备讲解员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员,为观众进行义务讲解服务,使革命文物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让更多的革命文物活起来。
环境整治,使文保单位靓起来。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文物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宁都县坚持革命文物保护与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对革命旧址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并按照红色旅游景点的规划要求,建设停车场、游步道、旅游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美化、绿化革命旧址周边环境,使文保单位靓起来。
做到“四个结合”,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宁都县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旅游、学术研究、乡村振兴”相结合,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客家祠堂成为红色课堂。宁都至今保留了大量苏区时期为红军“安营扎寨”的客家祠堂,大多同属革命文物,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坚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革命旧址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资政育人作用。通过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数量,同时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时,参与感和体验感更加直接。如今,宁都县先后有20余处革命旧址纳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瑞金干部学院以及西安电子科大等院校的现场教学点,众多客家祠堂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课堂。
与红色旅游相结合,革命文物成为红色旅游线上的精品景点。宁都县把革命旧址保护利用作为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抓手,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全县旅游重点景点景区,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宁都县以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为发展红色旅游“龙头”,不断壮大宁都起义纪念馆这一红色旅游“龙身”,舞动黄陂、小布、东山坝、梅江、青塘等5个革命旧址群红色旅游“龙尾”,全力打造集参观教育、旅游研学、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一条龙”,使众多革命旧址成为红色旅游线上的精品景点。2023年以来,宁都县革命旧址群接待观众达200多万人次,有力地推动宁都县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与学术研究相结合,革命旧址成为专家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宁都县至今保留众多的革命旧址,为党史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先后两次举办全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理论研讨会,以及宁都起义胜利和红五军团成立90周年、少共国际师成立90周年座谈会等重大活动,使该县的红色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如今宁都小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成为无线电通信事业发源地,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部门、单位纷纷前来“寻根问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红色文物成为乡村振兴发展“助推器”。宁都县坚持革命旧址保护与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让更多的革命文物惠及民生。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中积极引导革命旧址所在乡镇将红色名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总体规划。近年来遴选了29个红色遗迹较为集中的村落建设红色名村,着力提升红色名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传承红色基因的铸魂工程。宁都会议旧址所在的小源村成为省级红色名村后,每年红色旅游带动群众增加收入200多万元,红色文物由此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器”。
形成“齐抓共管”,创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宁都经验”
新时代以来,宁都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创造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宁都经验”。
有一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好情怀。苏区时期,宁都县家家有红军,人人支前忙,是中央苏区的“扩红模范县”。进入新时代,宁都人民把“扩红模范县”的情怀赓续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上来。宁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物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成立宁都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革命旧址旧居保护修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将文物工作纳入当地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为切实摸清文物“家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宁都县先后共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388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宁都县共普查登录可移动文物2950件;开展红色标语普查工作,共普查登录红色标语1000余条(幅)。在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基础性工作的同时,还系统深入开展革命文物研究,先后出版了《历史的足迹》《宁都起义》《雄师铁军——宁都起义将士名录》《为红色中华而战——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理论研讨会文集》《宁都苏区红色故事》等一批反映宁都苏区革命文物和红色历史的书籍刊物。中央苏区反“ 围剿”战争纪念馆、宁都起义纪念馆、宁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等革命类纪念场馆全都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有一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好机制。宁都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思路创新,突出革命文物整合利用、统筹规划、整体保护、研究阐释和传承运用,突出革命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将革命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编制文物保护发展规划。充分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纳入宁都县“十四五”经济社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统筹规划。同时编制《宁都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将革命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效衔接,实现各区域间的协作共建,规划“重走毛主席苏区宁都路”“宁都祠堂红色文化旅游”等多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革命文物资源名录制度,对革命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馆收藏的革命文物、出版物、音视频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结构化存储,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开展系统保护整理,定期向社会展示,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功效。
推进革命文物连片保护。按照整体规划、集中连片、统一展示、示范引领的原则,对县级以上革命文物编制保护规划,合力推进革命文物连片保护修缮。同时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搭建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确保革命文物安全防护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发挥革命文物的价值。
研究革命文物精神内核。围绕宁都厚重的苏区历史,深入研究革命文物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高质量展览精品,创新文物传播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加大对宁都起义精神和“红医精神”研究,成立宁都红色文化研究会,提炼展示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不断提升宁都红色文化影响力。
提升红色纪念设施建设。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原则,近年来全县先后投资5亿多元用于革命纪念场馆和红色研学基地等项目建设,高品位提升中央苏区反“ 围剿”战争纪念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高起点建设宁都起义纪念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项目,改陈布展宁都起义暨红五军团历史陈列;高质量推进翠微峰战斗遗址群、小布红色电波初心教育基地、青塘“青年小镇”“少共国际师红色研学基地”等项目建设;改扩建宁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赵博生烈士陵园,持续建设好“小布红色训练营”,力将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和宁都起义纪念园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的重要场馆、红色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研培的精神高地,助推革命文物与红色研学旅游深度融合。
加大文物宣教支持力度。加大对革命历史类纪念场馆设施、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支持力度,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资金。举办宁都起义、少共国际师等重大历史纪念活动,打造“红诗赛”红色文化活动品牌。安排文旅发展专项资金创作编排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型宁都采茶戏《宁都起义》《授旗前夕》等反映宁都红色文化主题的戏剧精品,并制作视频在微视频、抖音等平台推出;开发系列红色文创产品,为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展示宁都红色文化提供资金支持。
有一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好模式。宁都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采用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环境整治“三位一体”推进,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旅游、学术研究、乡村振兴“四个结合”提升的工作模式,做到保护和利用并行,传承与发展同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以及贵州、陕西、安徽、福建等省市文物部门在考察调研宁都县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时,对“三位一体”“四个结合”的“宁都模式”给予充分肯定。2017年12月15日,宁都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文物活化利用优秀项目”;2018年7月3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称赞宁都县革命文物保护与特色乡镇相结合的“宁都模式”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模式”;2018年7月31日,《光明日报》报道宁都“革命文物+”助力老区精准扶贫的做法;2018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文教周刊”头条报道《赣州,全面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内容专段介绍宁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2019年10月,“宁都模式”编入国家文物局出版《创新与启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一书;2021年3月,宁都《“五借并举”擦亮红色标语活化石》获“江西省红色标语保护利用优秀工作案例”;2021年12月,小布镇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群荣获“江西省革命旧址保护利用示范案例”;2022年10月,宁都会议旧址群保护利用荣获“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运用示范案例”等。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擦亮红色名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处处红色遗址,浸透了血与火的历史,见证了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透过革命文物,我们还能感受到,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革命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宁都将继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扛起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任,进一步夯实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升研究阐释和展示利用水平,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