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印象宁都 > 宁都概况 > 图说宁都

宁都鼓子曲

来源:宁都县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2-22 15:55:11


鼓子曲,又名鼓文、话文、渔鼓、道情,属曲艺曲种,宁都鼓子曲是全国275个独立曲种之一,在《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有载。

形成与演变

宁都鼓子曲历史悠久,流传时间近400年。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载:“宁都道情,也叫话文、鼓文,鼓子曲……相传形成于明末清初,系由算命者和乞丐所唱的‘过街溜’发展而成。流行于江西宁都、广昌、石城、瑞金、兴国、赣州等地。有一人演唱和多人演唱两种。”

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清兵入关,战火蔓延,社会动荡,百姓贫困,就连算命的盲人也没了生意,纷纷另辟蹊径谋生。在此期间,有一盲人很是聪明,根据自幼时听说过的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奇,充分发挥自己的“口功”特长,利用道观内所唱“经韵”时的诵颁腔调和乞丐沿街乞讨的“过街溜”唱腔,编排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并用竹筒蒙上鱼皮作乐器,开始走村串乡,四处叫卖,居然一唱走红,很受民众欢迎。后来,众多盲人竞相效仿之,被称作渔鼓的乐器也被盲人们纷纷依样制作,他们编排话文、演绎历史、说唱故事,模拟了许多角色,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曲调优美动听。经过师傅的口传心授、徒弟的博闻强记,这种以口头传播为主,没有文字记载的艺术形式,在宁都扎根开花,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口头说唱艺术,在民间流传开来。此后,大量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南迁入宁都,中原一带的说唱艺术也传入宁都。这些说唱艺术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传入宁都后,很快与当地盲人的说唱艺术交汇相融在一起,经过不断的磨合和一代代盲艺人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宁都鼓子曲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新文艺工作者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对古老的宁都鼓子曲进行了全新的改革。这种改革主要体现在演唱形式、演唱语言、演唱内容和乐器使用上。人们为了区别各自的特点,分别把它们称为老道情和新道情。现分述如下:

老道情,即传统鼓子曲。它的演唱形式很简单,既不需要服装和道具,也不需要配角唱和,更不用化妆。演唱的场所也不固定,门庭院落、树下空地、野外草坪、祠堂屋场,只随雇主需要。雇请方式有两种:一为个人包唱,包唱者多为家中婚庆寿诞者;二为群众凑钱包(唱)场,多为农闲季节,群众图个快乐。演唱者报酬按曲目的大小、时间长短论价。

传统鼓子曲表演是一人坐唱,多为盲人。主要乐器为渔鼓筒,又称道筒、竹琴,宁都人称之为竹筒鼓、嘭筒。原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宋代已出现,可见于苏汉臣所绘的《杂技孩戏》一画中(《中国音乐史图鉴》Ⅳ-9)。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筒,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

宁都渔鼓筒与《三才图会》载渔鼓相似,均用毛竹制成,但筒身长度一般为70厘米左右,大小以能伸进4根手指为宜,除去筒内竹节使中空全通,外表刨去青皮,其中一头用新鲜蛇皮,或蛤蟆皮,或者猪膏膜蒙上,用缠布的圆箍箍紧,待其晾干便可使用。演奏时,盲艺人左手抱渔鼓筒,左手中指顶着一枚铜板(旧时货币,当地人叫铜壳子)击打筒身,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击打鼓面,双手配合,敲击出如“嘭嘭—嘭—嘭嘭”般的鼓点声。

老道情主要说唱的是长篇历史故事、民间传奇故事。有的曲目往往需要几天几夜才能唱完,最短的也要几个小时才能唱完。一个艺人一般只能掌握和演唱出几个或十几个曲目,而且艺人各有各的演唱技巧、风格和特色,表演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老道情使用本土方言演唱,具有通俗、形象、生动、深刻、流畅的特色,为本地老表所熟悉和热爱,加上方言衬词、叹词、语气词的运用,以及男女老少各种人物性格语气的模拟和运用,让群众听起来备感亲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新道情是在继承传统的鼓子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道情除采用了鼓子曲中的基本音调为素材外,在表演形式和演唱内容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

1.从表演形式而论,新道情是由一人或多人同时表演,表演场地以舞台为主。表演者穿着亮丽的服饰,配上现代音响灯光,华丽布景,登台表演。表演形式也丰富多样,或站,或坐,或变换队形组合。近年来又融入了戏曲的造型、亮相和歌舞的舞蹈元素,载歌载舞,逐渐发展为六七十人演唱。

2.从演唱内容而言,新道情演唱的内容均为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或是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新时代、新风貌为主要内容。如20世纪60年代,以本县老红军李林泉办农校事迹为主题创作的《老红军办农校》;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苏区革命历史题材的《模范少先队》;21世纪初反映新农村新风貌的《橙乡情》等段子。新道情的节奏较快,唱词精炼简洁,因演唱场所多在舞台、时间受到限制,一般在15分钟内就要演唱完。

3.从语言上说,新道情用普通话演唱,避免了外地人听不懂的尴尬,为推广宁都道情走出宁都、扩大宁都道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4.在乐器配置上,鼓子曲唯一的伴奏乐器是渔鼓筒,由盲艺人边敲打边说唱;而新道情除渔鼓筒外,根据舞台演出需要,还增加了二胡、三弦、琵琶,甚至西洋乐器等,配置数人甚至数十人的乐队伴奏。

然而,不管是老道情还是新道情,它们的演唱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时而如暴风骤雨,荡气回肠;时而如小桥流水,柔情缠绵……

曲种特色

1.音乐特色

宁都道情音乐曲调以徵调式为主,旋律流畅,节奏变化多,并与地方语言结合较紧,表现力丰富。伴奏以渔鼓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加进了小乐队。其曲调为板腔、联曲混合体。音乐结构上,前有引子、曲头,中有正文,后有尾子。常用曲调有叙板、步步紧、连珠炮、过街溜等。

引子:指艺人演唱前所演奏的一段生动的鼓点子(类似快板书开头那段竹板花),用以静场,吸引听众关注。

曲头:即开头语,用以揭示曲目内容,引出正文。老道情与新道情的曲头各不相同,因此有老曲头和新曲头之分。在传统的鼓子曲中,相同类型题材和内容的曲目曲头,其唱词与曲调基本相同,如“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定乾坤,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出能人,前朝能人诸葛亮,后朝能人刘伯温,要问能人哪一个,听我慢慢表你听”。新道情则不同,它没有这种千篇一律的开头,而是根据不同题材和内容,或采取开门见山直接入戏,如新道情《三官保进城》:“要说巧啊真正巧,话说有个乡下老表,他出世三天就保了险,三位神仙将他保。天官赐福保吉利,地官赦罪免坐牢,水官解危消灾难,他的名字叫三官保”;或先渲染环境,后切入正文,如新道情《橙乡情》:“明月皎皎照橙乡,橙乡山河披银装。山风轻轻掠橙林,橙乡处处脐橙香。沁人的橙香醉人心,醉得橙农入梦乡。只有村东李橙香,心事重重望月光……”

叙板:是宁都道情演唱中用得最多的、最普遍的,具有很强的叙事性的说唱形式。它的句子时长时短,字数或多或少,比较自由,但尾句都是三字句。以两句,或四句,或六句为一段,句与句之间常垫用与前句尾音相似的单音,段与段之间用过门或鼓点连接。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垫用单音、过门鼓点,可按内容需要随机应变、即兴处理,灵活性较大。叙板中还夹有大段说白。

步步紧:指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越唱越快、越来越激动的说唱形式。每一句均由慢到快,句与句之间充满急促的鼓点,给人一种紧张感、紧迫感、揪心感,造成热烈、激昂、震撼的冲击力。

连珠炮:指演唱中音乐节奏特快的唱段,一般为四分之一节拍的快板。演唱时中间不能停顿,需一气呵成,节奏如连发的炮弹,又似江河一泻千里。一般出现在情况紧急,情绪特别激动,或愤怒的控诉情节中。

过街溜:指比较轻松的长短句,是一种朗朗上口、曲调流畅、节奏明快的说唱形式。如民间流传的《牛马愁》《鸡鸭愁》:“牛有愁来马有愁,牛愁马愁两般愁,牛愁怕底介苗稍竹子挂上身,马愁拍底介王孙公子牵来嘀哩嘎啦上街头。鸡有愁来鸭有愁,鸡愁鸭愁两般愁,鸡愁怕底介新年到,鸭愁怕底介七月、八月提来割硬喉。”

尾子:即每个曲目的结束段,与曲头一样,按曲目内容大致分类,概括成段。曲调大同小异,唱词适应性强,按曲目内容选配。如“谢过你多满众同我把夜熬,你带拾细人回家好好睡一觉哇”,又如“底只鼓文唱完了,各人回家睡好觉。明朝夜哺唱过只,换只调门唱过套”。新道情故事演唱完便结束,没有这种程式化的结尾。

2.语言特点

经过历代艺人的收集、选择、提炼、加工、装饰、积累,形成了一整套本曲种特有的、典型的,具有地方风俗色彩的,生活气息浓郁的,感情丰富的,韵味无穷的,人情味十足的语言。这些语言既通俗易懂,又深刻感人,而且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诙谐,流利上口,具有令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赞叹不已的艺术魅力。

例如,形容人生气的:“气得梁爷眼鼓鼓,气得佢一身颤颤震,介就肚里烧火嘴出烟”;叙说办喜事热闹场景的;“门前连放三把‘九子炮’,催拢佢多大家都来食东道,介就男子妇娘老老少少拖男带女都来了,人烛千烟蛮热闹”;叙说家道贫穷的:“穷人来到客,心里着到吓。粮米冇半只,铜钱冇哪借”“春天日长愁底张嘴,冬天夜长冇被盖”;叙说父母儿女关系的:“爹妈唔嫌子女屣,子女唔嫌爹妈穷”;叙说人际关系的:“高人(秀才)要做大文章,鬼脚不踏贱地方”“高楼不安矮门框,鬼脚不踏贱地方”;叙说人情交往的:“黄鲶咬尾巴,块块食自家”;叙说人相貌寒酸的:“脚都像介挭火柴,哪能穿得绣花鞋”;叙说敢作敢为的:“大街市上打烂钵,唔怕名声海样阔”;叙说女人能干的:“将军换得到宝,姑姑博得到嫂”;叙说独生女宝贵的:“老鼠尾上一滴血,十只手指留只节”;叙说日常生活的:“说过年,道过年,哇到过年蛮喜欢。又有食来又有玩,又有新衫新衭、新鞋子新袜子穿,还有红包压岁钱”等等。

宁都道情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方言。例如,反映自然现象类的:小雪的方言叫“米头雪”,打雷叫“打雷公”,冻雨叫“油光淌”,雪化了叫“雪烊掉了”,落冰雹叫“落薄”等;时间节日类的:黄昏叫“挨夜边”,明日叫“明朝”,大后天叫“外后日”,大前天叫“向前日”,去年叫“旧年”,除夕叫“大年晡夜”,端午节叫“五月节”,中秋节叫“八月节”等;房屋类:正房叫“正间”,厨房叫“灶前”,烟囱叫“烟筒”,房子叫“屋”,窗户叫“窗子”,灰尘叫“尘灰”等;生活及生活用品类:吃饭叫“食饭”,喝茶叫“食茶”,洗澡叫“洗汤”,谈话叫“吵天”,遗失叫“跌掉”,整理叫“捡拾”,面粉叫“灰面”,白酒叫“烧酒”,凉水叫“冷水”,开水叫“煎水”;人物称呼类:姐姐叫“姊姊”,舅父叫“舅舅”,舅母叫“舅婆家”,姑父叫“丈丈爹”,男人叫“男子人”,女人叫“婆大人”,女孩叫“女女子”,男孩叫“赖赖子”;动物类:猪叫“彘”,猫头鹰叫“猫脑雕”,蜜蜂叫“囊蜂”,蜘蛛叫“查蟟”,鳖叫“脚鱼”,蝉叫“囊南”,鸡叫“栽”等,植物类:玉米叫“包粟”,南瓜叫“青瓜”,甘蓝叫“包菜”,莴苣叫“麦茎”,豌豆叫“雪豆子”,菌子叫“菇”,葱叫“木葱”,菠菜叫“波凌”,葛薯叫“洋番薯”等;身体五官类:右手叫“顺手”,左手叫“反手”等;代词类:我称“侬”,他称“渠”或“佢”等。

宁都道情还有一些专用的词语,如“走一巡,坐一巡,送一巡,说一巡,把酒敬一巡”“三部两脚走得勤,不觉来到自家门”“舀了酒脚一碗整”“等了一刻整”“行了一日整”“丢掉底边慢消表,先唱梁家祝寿辰”等。

宁都道情中的叹词、语气词、衬字的作用也很大。尤其是句末和唱段末尾的“呢、哦、也、格、呃、得……”对加强语气、强调词义、加深感情、突出人物性格、渲染或显示微妙的感情色彩具有特殊效果,别有韵味。如“蛮热闹哦”“会气死也”“心肠黑格”“蛮好听呃”“喊打喊杀得”等。

至于衬字“介、来、介就、底介、哎呀”等的妙用属于锦上添花,可以使语言更加流利,使说唱更富有色彩、韵味,表演更加华丽多姿,更具美感和艺术魅力。

这些语言是宁都传统鼓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充满乐感,还诠释了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物形象因其而丰满、鲜活、生动,情节因其而引人入胜。由于它是来自民间的口头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使人们备感亲切,所以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百听不厌。

流行区域、曲目和成果

主要流行于江西宁都、广昌、石城、瑞金、兴国、赣州等地。

曲目有传统曲目和新曲目两种。传统曲目据说有100多出,目前已知的主要有《銮刀记》《烟刀记》《寿诞记》《罗帕宝》《三层楼》《卖水记》《卖花记》《宫带记》《袍带记》《丝带记》《玉花屏》《乌金记》《车龙记》《鲤鱼歌》《桂花记》《孟姜女》《双玉笛》《翠龙记》《牡丹记》《梦中莲》《碧玉带》《牌坊记》《合同记》《白扇记》《王家洲》《稠梭记》《万花楼》等。

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的新曲目,如《翻身记》《医好麻风感谢党》《谁是恩人谁瘟神》《三丑会》《刘介梅》《十唱共产党》《革原战》《秋肥下乡》《遍地花开》《学雷锋》《焦裕禄》《翠微红旗》《智歼残敌》《踏雪家访》《禾耙缴枪》《模范少先队》《梅林翠柏》《一床军毯》《云开雾散星星亮》《冬子送盐》等,其中大部分曲目参加过省地会演。

1973年9月,廖强哉创作的《鹧鸪山上不老松》由剧团排演,参加江西省曲艺调演。

1964年,王天白作词、王哲平普曲的《老红军办农校》,由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播放。

1977年6月,胡飞翔创作的《春风送暖》由剧团排演,参加江西省曲艺调演,并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艺轻骑》杂志上发表。

1982年1月,邓文钦创作、普习华谱曲的《闹寿堂》由剧团排演,参加了1982年1月江西省曲艺调演,1989年3月收录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间说唱艺术选集》一书。

2000年,由郑汉明等作词,邹学东谱曲,赖春玲导演的《接亲路上》,获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组织工作一等奖、优秀节目一等奖、作词二等奖、音乐创作一等奖。

2002年,由郑汉明作词、邹学东谱曲、赖春玲导演的《欢天喜地闹元宵》,获全市优秀民间民俗艺术调演组织一等奖、演出一等奖、优秀民间艺术一等奖、音乐创作二等奖,夺得全市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同年,李辉荣创作的《橙乡情》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曲艺》杂志第2期发表,填补宁都道情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之空白。

2007年,由郑汉明作词、邹学东谱曲、赖春玲导演的《欢乐道情》,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和优秀节目评比铜奖。

2010年,由郑汉明等作词,邹学东谱曲,赖春玲导演的《山茹溢香》,获全市新农村、新女性才艺大赛演出一等奖;同年,由郑汉明作词、邹学东谱曲、赖春玲导演的《唱唱农家书屋好》,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全国农家书屋讲演比赛活动最佳创意奖。

2012年,由曾习华作词谱曲的《三官保进城》,获公安部文艺作品大赛优秀奖。

●链接·主要艺人

陈继禄清朝时期很有名气,家住田头南必村,他的名气是“两多”,即能演唱曲目多,徒弟多。

曾宗开梅江镇米市街人,熟记曲目多,演唱技巧精,被人称为宁都“盲人茶社”头牌。

赖赓金竹笮松湖村人,嗓音好,能唱十几个曲目,一年四季演唱不停,足迹遍布竹笮、长胜、田头、固村、固厚、田埠、刘坑、赖村、青塘等地。

王先生听众称之王瞎子,真名不详,竹笮新街钓州坝人。他脑子灵活,鬼点子多,即兴演唱能力强,语言表情和音乐表情好,形象逼真,感染力强。他靠自身即兴演唱能力还救过自己的命呢!据当地人传说,王瞎子常在当地演唱鼓文《銮刀记》,因其内容歌颂当地佃户之女邱长秀,谴责当地财主黄世清,引起了黄家后嗣的强烈不满,并企图谋杀这位艺人,可是又抓不到任何证据。于是就设计诱他到黄家院内演唱该曲目,以便当场见证加以杀害。可是王瞎子眼瞎心明,他平素专走村串户给人算命,对当地村庄院落路一清二楚,心中料定此乃黄家大院,意识到自己将要大祸临头,于是,急中生智,来个反唱鼓文《銮刀记》,违心地赞颂黄世清而指责邱长秀,结果,不仅没被杀害,竟然受到款待。其惊人的即兴演唱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李辉荣)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