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发展规划 > 发展规划

印发宁都县“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访问量:

关于印发宁都县“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属、驻县各单位: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宁都县“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宁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29日

宁都县“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谋划宁都县林业可持续发展新蓝图,根据《宁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林业建设成效、系统分析林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经深入调研、专题研讨、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了《宁都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宁都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奋力打造 “美丽江西” 宁都样板。全县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森林保护发展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达到并超过预期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 7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23万立方米,为提升森林质量,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打下了良好基础。

1  宁都县“十三五”期间林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2012

2015

2017

2020

森林覆盖率

%

70.1

71.03

71.4

72.1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998.7

1041.7

1090.1

1623

林地保有量

万公顷

30.0677

29.7666

29.5816

29.6129

湿地保有量

万公顷

0.8645

0.8613

0.8705

0.8645

——全面推行林长制

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全县建成覆盖县乡村组四级林长组织体系,明确了林长及其责任区域,“统筹在省、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 机制基本建成。全县共设立林长5288名(县级26名、乡镇级308名、村级1487名、组级3467 名)、监管员313名、护林员1385名。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于2018年12月7日印发 《宁都县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办字〔2018〕185 号),于2019年1月16日印发《县级林长名单及责任区域》的通知(宁办字〔2019〕1号),于2019年1月16日印发《宁都县林长制县级会议制度》等四项配套制度的通知(宁办字〔2019〕4号),制定了林长制《县级会议制度》《县级督办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考核办法》。实现县乡村组四级林长组织 体系全覆盖,确保每位林长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区域和每个山头地块,进一步增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全县林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不断推进国土绿化

2017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江西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宁都县“江西省森林城市”称号,并颁发奖牌。2016至2020年,全县完成造林37.95万亩。其中2016年 实施人工造林面积5.19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2.75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0.4万亩,包括:实施国家重点工程有长防林工程人工造林0.1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0.39万亩,油茶示范林基地新造1.4548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0.4万亩。2017年,全县完成造林绿化5.2万亩,森林抚育2.3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其中长防林1.2万亩,低质低效林补植1.7万亩,更新改造1.0万亩,其它社会造林1.88万亩。完成新造 高产油茶面积1万亩、油茶低改0.5万亩、油茶林抚育3.3万亩。2018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9469万亩(人工更新造林 2.9755万亩、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补植改造2.9714万亩),完成封山 育林面积5.8万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6.1万亩。其中:实施国家重点工程有长防林工程人工更新造林0.5万亩、退化林修复0.4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山水林田湖低效林更新改造0.7352万亩、山水林田湖低效林补植改造 2.1379 万亩。完成低质低效 林改造面积9.16万亩(其中山水林田湖低质低效林改造任务7.33万亩)。2019年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9.55万亩,完成重点区域绿化美化0.07万亩,完成长防林工程项目造林面积0.35万亩、退化林修复面积1.1万亩。2020年,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8.85万亩,完成长防林工程项目造林面积0.6万亩、退化林修复面积2万亩。

——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持续实施全封山政策,除重点工程项目需采伐木材外,没有下达木材采伐指标。

2016年开展了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利用3个月的时间,对全县64个省级样地进行了全面调查。全县开展了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打击,县林业局实施林业行政处罚案件21起;县森林公安局办理各类森林刑事案件36起,依法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2人,其中刑事拘留14人,取保候审23人,逮捕6人,移送起诉16起,涉案19人;各乡镇林政稽查中队实施林业行政处罚案件78起。

2017 年开展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百日行动”,查处案件21起,其中刑事案件15起、行政案件6起,刑事处罚16人、行政处罚6人。并清理鸟网20张,没收并放生野生动物15只。

2018年开展了森林督查“ 回头看”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县森林公安局组织3个专项行动小组,县林政管理稽查大队组织4个专项小组开展专项打击,24个乡镇林政稽查中 队,开展了案件查处。已完成销号整改650个,其中正常销号289个、行政处罚322个、森林公安立案39个,包括刑事案件37个、行政处罚2个。

2019年分别开展了2018、2019年度森林督查图斑核查和问 题图斑整改销号。省林业局核定我县2018年存在问题的图斑有653个、2019年问题图斑79个。至2020年12月,我县全部完成了2018、2019年森林督查问题图斑的整改销号。

2019年开展了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完成757个固定样地调查、57895个小班调查。

2020年开展了国家下发森林督查图斑的自查核实工作,并对省林业局核定的313个森林督查图斑问题进行查处整改。

——全力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

2019 年7月份我县东山坝镇的枯死松树经省林检局检测出了松材线虫病,9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我县为松材线虫病县级疫区。梅江镇、东山坝镇、洛口镇、肖田乡等4个乡镇发生了松材线虫病,全县除治病枯死松树7384株,干旱枯死松树48000株。2020年除治病枯死松树3142株。

——不断增强森林防火

2016年,宁都县被赣州市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2018年,针对春节前后的森林火灾及违规野外用火,刑事拘留6人,行政拘留5人,取保候审6人;对固厚乡、对坊乡给予森林防火重点管理乡镇处理,对3月10日野外违规用火被监 测为国家热点的黄陂、石上、洛口、东韶等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了约谈。

2019年,县林业局安排6个野外用火专项巡查组,全天候 开展野外火源巡查和森林防火宣传,全县未出现森林火灾,取得了森林防火“零火灾”的历史性突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总指挥部评为“2019年春季森林防火平安县”,被赣州市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2018-2019年度全市森林防火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奖”。

2020年,组织森林消防大队参加秋季练兵比武,县森林消防大队获得全市专业森林消防队比武竞赛团体第三名。

2021年7月,宁都县被江西省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评为2021年全省森林防火平安县。

“十三五”期间建设生物林火隔离带222.31公里,全县生物防火林带达到3974.57公里,其中自然隔离带1659.21公里,工程隔离带2041.63公里。

——助力推进精准扶贫

聚焦 “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村退出指标体系,结合林业特色产业(含油茶、林下经济等)、生态保护(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抚育等)、生态补偿(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生态护林员等方面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11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宁都县高质量退出贫困县序列,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一)实施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项目,开拓公益型岗位扶贫。2016年起,国家林业局在全国实施实施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项目,给予每位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每年管护报酬1万元。我局积极向省林业局沟通协调,2016年给予我县名额493名,2017年539名,2018年750名,2019年1050名,2020 年1173人。

二)实施公益林、天然林保护补偿,助推脱贫。国家继 续实行公益林保护补偿项目,全县公益林面积134.59万亩,每亩每年补偿资金18元。

2017年起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补偿政策,对天然林停划面积给予补偿,全县划定天然林保护停伐面积63.4万亩,2018年起划定天然林保护停伐面积65.4293万亩,每亩每年补偿资金18元。全县天然林保护面积114.32万亩。

(三)实施生态产业扶贫

1.油茶产业扶贫:全县油茶林面积18万亩。贫困户参与2016年油茶产业面积2400亩,产业扶贫资金120万元,覆盖贫困村60个,直接参与产业发展贫困人口600人。2017年贫困户直接参与的面积1869亩,产业扶贫总投资1581.9万元,其中财专项产业扶贫资金 186 万元、其他社会资金1243.9万元,覆盖贫困村27个,带动贫困户856户,带动贫困人口3149人,预计户均年增收1635元。2018 年新造油茶1万亩,覆盖贫困村65个,受益贫困户337户,受益贫困人口1208人;油茶低改0.5万亩,覆盖贫困村12个,受益贫困户32户,受益贫困人口120人。2019年新造高产油茶林0.6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 0.25万亩,抚育 油茶幼林3万亩,覆盖贫困村23个,受益贫困户27户,受益贫困人口75人。

2.林下经济扶贫:2017年,赣州金栀有限公司在钓峰乡下湾村种植黄栀子,利用黄栀子产业扶助贫困户85户,260人。江西志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蔡江乡种植龙脑樟,带动乡村600人脱贫。

2018年森林药材与香精香料产业完成面积0.28万亩,受益贫困人口226人,森林食品产业完成面积2.9万亩,受益贫困户290户,受益贫困人口2084 人。驯养竹鼠、豪猪、蛇、野猪等野生动物2.8万只(条、头),受益贫困人口20人。

2019年森林药材与香精香料产业完成面积0.11万亩,受益贫困户14户,受益贫困人口40人。林下养殖宁都三黄鸡7000万羽,辐射带动700余名贫困人口获得收益。林下驯养繁殖豪猪、 果子狸、棘胸蛙、竹鼠、蓝孔雀、蛇等陆生野生动物,受益贫困人口27人。

(四)推进结对帮扶。县林业局安排68名干部到东韶乡横江、辛野、田营、永乐、汉口5个村结对帮扶贫困户210户。选派了5位驻村第一书记和5名常驻队员与单位工作脱钩,专抓精准扶贫工作。

——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020 年初,全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县林业局积极应对。一是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为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规范全县人工驯养繁育竹鼠、果子狸等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加强了全县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通过召开会议、微信群布置及宣传、张贴通告、发送倡议书、宣传单、开展督查等形式,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宣传禁止陆生野生动物交易。印发了《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工作方案》《致各餐饮业主的通知》《关于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印发了《爱护野生动物、禁食野生动物倡议书》《关于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通知》,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发布《宁都县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通告》,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由局班子领导带队组成6个调研指导组在全县各乡镇开展督查,宣传禁止交易野生动物,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全县驯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实施隔离,严禁野生动物对外扩散和转运贩卖。全县农贸市场、圩场、超市、餐饮单位、电商平台等经营场所,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县林业局与县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共办理野生动物违法犯罪刑事案件12起,行政案件3起。三是稳妥推进人工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处置工作。县林业局班子成员带队联合所在乡 镇分管领导对全县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场所、种类、存栏数量 进行了核实,全县有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户50家,其中,禁食人工繁育养殖户38家,分别填报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 位基本情况登记表》和《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处置申请表》,并对按照科学放归自然、转作非食用性用途,委托代养、无害化处理四种处置方式进行处置,同时会同县财政局核实并填报《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处置完成证明》作为发放扶持资金的依据。全县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所需扶持资金1348.05万元,其中:贫困户及其边缘户扶贫资金46.5526万元、非贫困户扶持资金1301.4866万元。贫困户养殖户的扶持资金于2020年7月10日前已全部发放到位,非贫困户养殖户的扶持资金2020年9月30日前发放到位,用作补助养殖户禁养野生动物转产等生产经 营扶持资金。四是配合做好卡点值守等防控工作。根据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安排,县林业局承担了25片区4个卡点的疫情防控宣传工作,2月7 日至17日每天早上8:00至晚上8:00安排工作人员对4个卡点的进出人员进行 登记及体温检测、防护知识宣传,劝导不随便出门,做好疫情期间个人防护工作。

——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

梅江国家湿地公园于2018年12月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 收并授牌,正式成为“ 国家湿地公园”。全县国土面积404927公顷,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6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全县自然保护地总面积60109.76公顷,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 14.84%。根据科学评估、合理调整、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2020年对现有26个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宁都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提报省、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领导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

第二章“十三五”期间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林业资源保护压力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挤占和破坏林地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严峻,野外火源管控、生物防火林带等基础 设施建设滞后,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压力大。基层林业 管理力量薄弱,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任务艰巨而繁重。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亩均蓄积量低,中幼林多,成过林少,可用资源少,远看青山在、近看无用材;针叶纯林占比大,存在大量的低质低效林;树种结构单一,林分结构不优,抵御病虫害能力差。

——林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动能不足。油茶基地茶籽亩产量低,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林下经济效益亟待提升,森林经营水平普遍不高,林地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规模以上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效应滞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型产业尚处起步阶段,特色产品挖掘不深,资源优势尚未形成经济优势,“两山”转换能力亟待增强。

——现代技术和科技支撑能力弱。林业干部职工整体老化,专业技术人员少,高水平创新人员缺乏,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弱,特别是乡镇的林业科技人员匮乏,乡镇政府服务林农的能力严重不足。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监督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现代化装备缺乏,管理手段科技水平低。林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高,基础建设和科技支撑短板突出。

第三章“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第一节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今后五年,宁都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县委、县政府11234”工作思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创宁都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风气正的新局面。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惠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山绿、水清、生态美。紧扣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家园建设,实现生态为民、生态慧民、生态富民。

——坚持科学谋划,突出重点。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做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协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谋划建设重点,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完善以党政领导负责的林长制体系,建设横向联动和纵向贯通的激励机制,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压实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形成聚集效应,营造齐心协力抓林业的良好氛围。引入市场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吸引金融资本,鼓励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中来,不断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通过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加快发展绿色慧民产业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优质生态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高。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2.1%,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200万立方米,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5.75立方米/亩,天然林保护面积114.32万亩,森林结构得到改善,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升;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 0.9‰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3‰以下,林业机制体制更加健全,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亿元,林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不断壮大,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林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贡献力进一步增强,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基本建成;林业产业体系更加发达,林业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基础更加牢固,科技创新和基础支撑能力更加强大,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

2  宁都县“十四五”期间林业发展主要目标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属性

1

森林覆盖率

%

72.1

72.1

2

活立木总蓄积

万立方米

1623

2200

3

天然林保护面积

万公顷

7.63

7.63

4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

万公顷

0.8645

0.8645

5

湿地保护率

%

72.57

72.57

6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立方米/公顷

61

86

7

森林火灾受害率

1

0.9

8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3

3

9

林业总产值

亿元

4


第四章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节提升森林质量

一)持续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十四五”期间持续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任务23.24万亩。

二)加强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统筹推进高速公路、 铁路、国省道、主要江河岸线等通道和生态廊道两侧、自然保护地周围等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实 施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营造林1.4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31万亩、退化林修复1.14万亩(更替修复0.38 万亩、补造修复0.45万亩、抚育修复0.31万亩)。

(三)加大工程项目建设力度,实施赣南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赣江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退化防护林修复以及国家储备林、中幼林抚育等项目,开展国有林场场外造林项目,推进生态宜居城乡环境建设。

(四)加强湿地草地保护修复,开展河湖湿地岸线修复、湿地栖息地(植被)恢复、退化湿地修复、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小微湿地建设,加强湿地保育、湿地修复工作,落实草地资源休养生息与保护修复措施。

第二节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一)完善林长制,围绕林长组织、源头管理、制度保障、目标考核、智慧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总林长发令、林长巡林、部门协作、督查督办、林长对接等五项机制,实现政策再完善、目标再明确、任务再细化、措施再强化。进一步健全县、乡、村、组四级林长组织体系,严格执行“ 四单一函”制度,积极推广“林长+基地”做法,压实各级林长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进一步健全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制度,督促护林员尽责履职;进一步提升智慧林长平台建设,逐步融入森林资源管理“ 一张 图”,提高林长制管理的科学化、即时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健全林长制部门协作制度,充分发挥林长制协作部门作用;进一步健全林长制目标考核体系,优化保护性指标、建设性指标等评价标准及分值,提升林长制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编制《宁都县2021-2030 年林地使用规划》,依法依规、科学合理使用林地。

(二)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按照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稳定。

(三)提高森林灾害防控能力。1.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 落实森林防火“五进”宣传活动,开展防火宣传教育、监测预警、督促检查等工作,加强野外火源管控,指导开展防火巡护、火源管理、防火设施建设,加强林火阻隔带、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十 四五”期间新建(加宽)生物林火阻隔带420.11公里、面积10179.6 亩。2.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控力度,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行动,聚焦疫情监测调查、疫点疫木除治、疫情传播阻击、健康松林保护等关键环节,实行分区分级管理,科学精准施策,持续打好松材县虫病防控攻坚战。总体目标:控制疫情增量,新发疫情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除治、早拔除;消减疫情存量,实现控制一批、压缩一批、拔除一批。到2025 年底,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实现无疫情;共拔除3个村级疫点;全县疫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实现双下降,疫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控制在2020年水平以下,松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明显改善,抗病能力显著增强。乡镇目标:以2020年秋季普查数据为基准,设定乡镇目标。到2025年,尚未发生疫情的行政村(国有林场工区),力争不发生疫情;2023年秋季普查之前的新发村级疫点,3年内实现无疫情;2023年秋季普查及以后的新发村级疫点,1年内实现无疫情。已发生疫情的疫点数量控制在5个(村级疫点24个)及以下,疫情发生面积控制在9298亩及以下,以间 伐改造、调整树种改造、更替改造、疫木强度清理抚育等方式措 施为根本的生态修复面积达2万亩及以上,守住翠微峰核心景区重点区域疫情防控底线。

第三节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高质量发展油茶产业。现有油茶林面积21.18万亩, 其中老油茶林(林龄>12年)8.2万亩、人工新造油茶林(林龄 ≤12 年)12.98万亩。按照开发生态化、适度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技术标准化的要求,从2021年到2023年全县 新造高产油茶林1.2万亩,改造老油茶林1.5万亩、8— 12年高 产油茶林提升3.4万亩,建成 6个低产油茶林改造提升示范基地,努力实现“高效、示范”目标。实施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1.75万亩,其中新造油茶林0.28万亩、更新改造0.21万亩、补植补造0.2万亩、抚育改造1.06万亩。

二)纵深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促进散养黄鸡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推进花卉苗木、森林药材、森林食品、香精香料等林下产业基地发展,推动森林药材、森林食品、香精香料等林下经济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30万亩。

(三)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指导开展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开展森林乡村创建,“十四五”期间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家,省级森林乡村9个。

第四节持续深化林业改革

(一)创新林业组织形式,加快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 林场、“龙头+合作社+农户”模式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商品林规模化、专业化、高标准经营。

(二)深化林业资源资本化改革,建立健全林权流转管理服 务体系四级联动、协调服务机制,规范林业要素交易,引导林权有序流转,健全县、乡、村三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

    (三)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充分利用国有林场资源特点及其 技术优势,开展“一场培育一特色产业”试点;以场外造林为抓 手,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不同的合作造林模式,建立与村集体利益链接机制,发挥国有林场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

第五节强化支撑能力建设

完善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和赣林通 APP 终端,推进林长制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遥感多频次监测,采取智能化自动检测手段,实时提取林地、湿地变化信息,快捷处置违法行为,实现林地湿地违法违规使用预警监测,达到及时预警、快速响应的目的。健全以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企业、市场中介、专业合作社等机构和专家智库、基层推广员、乡土专家、生态护林员等参与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依托省、市林业局和县政府办公平台,深化县级林业OA系统建设,推动实现公文在线办理。

第一节森林资源培育

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推进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马尾松纯林为主的低质低效林改造和中幼林抚育,推进乡村绿化。完成营造林和森林抚育任务38.0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3万亩、退化林修复13.12万亩、封山育林5.43万亩、森林抚育20万亩。

“十四五”期间营造林和森林抚育任务(单位:万亩)

单位

合计

人工造林

退化林修复(低改)

封山育林

森林抚育

宁都县

18.98

1.43

13.12

5.43

20.00

第二节生态保护修复

公益林与天然林管护。实行公益林与天然林并轨管理,科学编制全县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加快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加强天然林管护能力建设,开展天然林和公益林监测评估,建立和完善天然林、公益林数据库。全县天然林保护面积稳定在113万亩,公益林面积稳定在134.59万亩。

第三节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一)林长制建设。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厅字〔202034号)和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林长制的实施方案》(赣办发〔202118),根据赣州市林长办公室《县乡村林长制工作办法(试行)(赣市林长办字〔20213),进一步压实县、乡党委、政府推行林长制主体责任,强化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林长制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林长制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确保林长制工作推深做实,实现“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加强全县护林员规范化管理,做好全县851名专职护林员和646名兼职护林员(全县脱贫人口护林员1203名)的选(续)聘、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装备配置等工作。专职护林员年均护林报酬达到12000元、兼职护林员年均护林报酬达到8000元,并逐年适当提高护林员报酬。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升自然保护地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将全县现有的26个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地26个,批复总面积为60271.75公顷(扣除重叠面积1600公顷),落图总面积为62630.41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2个,批复面积为14212.47公顷,落图面积为14527.12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地5个,批复面积为16895.63公顷,落图面积为19234.60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地19个,批复面积为29163.65公顷,落图面积为28859.69公顷(详见附表1)。批复总面积60271.75公顷(扣除重叠面积1600),占县域国土面积比例为14.88%,落图总面积62630.41顷,占县域国土面积比例为15.47%

通过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着力解决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科学界定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以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为对象,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各自然保护地价值评估,进行保护空缺区分析,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结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栖息地连通性、保护管理统一性为原则,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整合各类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归并优化相邻的自然保护地,合理确定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和功能定位,优化功能分区、细化管控措施,确保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夯实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基础。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建设,保护野生动物,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开展全县古树名木定期普查,确保保护对象,完善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古树名木定点保护,完善保护设施,对现有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根据普查结果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采取设置保护性栅栏、支撑支架、填堵树洞、防治病虫害、抢救保护、复壮等措施,对濒危、长势衰弱、病腐严重的古树名木进行抢救复壮。

(五)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摸清全县森林火灾风险隐患底数。加快推进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森林经营管理单位半专业扑火队建设,切实提升林业部门森林火情早期处置能力。推进森林防火巡护网格化和无人机巡护,推广应用防火码”和“互联网+森林防火督查”。扎实开展森林防火进林区、社区、校园、村庄、农户“五进”活动,营造浓厚的森林防火氛围。加大野外火源管控,大力推进生物防火林带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落实新造林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提高森林自身抵御火灾能力,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

1.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推进国有林场等森林经营管理单位半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森林火灾早期处置能力。

2.生物防火林带、隔离带建设与维护。在国有林区、重点保护区域、火灾多发易发区域、县乡村界、新造人工林基地等区域,新建(加宽)生物林火阻隔带420.11里、面积10179.6亩。计划2022年建设116.88公里、2903.2亩,2023年建设89.49公里、2147.8亩,2024年建设111.99公里、2687.4亩,2025年建设101.75公里、2441.2亩。

3.加强防火物资及设备的储备更新。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区域的主要进山入口,安装智能语音报警器、竖立大型防火宣传牌、设立防火码牌,各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增加背负式风力灭火机、油锯、二号工具等扑救装备。

4.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争新建19套、改造提升5套林火视频监控系统设施设备建设,充分发挥火情早期预警作用。

(六)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控制疫情增量,新发疫情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除治、早拔除;消减疫情存量,实现控制一批压缩一批、拔除一批。到2025年底,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实现无疫情;共拔除3个村级疫点;全县疫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实现双下降,疫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控制在2020年水平以下,松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明显改善,抗病能力显著增强。乡镇目标。以2020年秋季普查数据为基准,设定乡镇目标。到2025年,尚未发生疫情的行政村(国有林场工区),力争不发生疫情;2023年秋季普查之前的新发村级疫点,3年内实现无疫情;2023年秋季普查及以后的新发村级疫点,1年内实现无疫情。已发生疫情的疫点数量控制在5个(村级疫点24个)及以下,疫情发生面积控制在9298亩及以下,以间伐改造、调  整树种改造、更替改造、疫木强度清理抚育等方式措施为根本的生态修复面积达2万亩及以上,守住翠微峰核心景区重点区域疫情防控底线。

(七)林业资源管理和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林业   资源管理科技化、信息化建设,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创新管理模式,强化辖区重点区域监督管控。完善森林资源 “一张图”数据,加快与国土空间规划数据融合,落实造林绿化图斑上图。完善执法能力建设,规范林业综合执法新体系,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 “放管服”各项举措,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优化政务服务方式,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第四节乡村振兴建设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林业产业、林业工程、生态补偿、林业科技帮扶措施稳定。继续发挥林业行业优势,大力发展油茶、森林药 材、毛竹等林业特色产业,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加大乡村古树名 木的保护,推进乡村森林公园、森林乡村、小微湿地创建,落实林业生态补偿政策,持续抓好生态护林员岗位管理,加大对林农技术培训力度,助推乡村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

第五节林业碳汇开发

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林业碳汇 计量监测技术研究,开展林业资源碳汇监测评价。有序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降低因资源 破坏、森林灾害造成的碳排放,保障林权所有者权益,推进碳中 和林业行动,开展大型碳中和活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碳汇建设,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碳汇+”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加强林业碳汇宣传,普及林业碳汇知识。

一)国土绿化增碳。通过更新改造、绿化美化、中幼林抚 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项目,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改善生态环 境,促进林木生长,形成复层群落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 林固碳能力和生态防护功能。充分利用宁都县森林资源和森林增 汇的优势,有序开展碳汇林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挖掘森林经营和 森林碳中和潜力,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持续增加森林碳汇,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二)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样地调查、遥 感信息、碳通量及模型模拟等多种途径,探索森林碳汇监测体系建设,形成长期固定样地监测为主、遥感监测验证为辅的碳汇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碳储量及碳汇动态的定时监测与预测模拟。

第六节林业产业发展

立足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坚持供给侧结果 性改革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兴林富民为宗旨,市场开拓为导向,科技研发为支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为途径,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油茶产业。培育扶植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产稳产油茶示范基地,着力提高油茶林经营管理水平,做大做强油茶特色产业,以示范引领实现油茶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支持林区油茶基地生产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油茶基地机 械化生产水平,调动油茶种植会积极性。推进油茶产业园建设,加快茶油深加工技术改造升级,加大药用、保健、香精香料等茶油高端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1.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3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面积2.5万亩,提升低产油茶林面积5.4万亩;建设高效示范基地6个,其中改造型示范基地2个、提升型示范基地4个。

2.油茶产业园建设:按照国家(江西赣州)油茶产业园规划批准项目组织实施。

二)竹产业。施毛竹林抚育、低改,建设一批丰产高效的用材林基地、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建设高产笋竹两用林基地面积1万亩。

(三)花卉苗木产业。强化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初步建立林木种质志愿地理信息系统,拓展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化、管理精细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的种苗花卉生产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全面提升生产供应能力和良种化水平。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培育(苗木名称)等苗木,建设标准化苗木花卉基地0.3万亩、保障性苗圃2个。

(四)香精香料产业。大力发展龙脑樟、山苍子等香精香料 基地。拓宽林农增收渠道,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五)森林药材种植产业。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依托林地和森林环境,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或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创新发展模式,选择种植技术成熟的品种,大力拓展栀子、黄精、粉防己、金银花、厚朴、草珊瑚、茯苓、灵 芝等森林药材基地,以森林药材为产业发展新突破口,按照“一 乡一品”要求,打造林下经济特色产业,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探索公益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新途径,结合公益林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经营措施活动,适度开展林下森林药材资源培育利用。建设森林药材种植面积1 万亩。

(六)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构建以翠微峰森林公园、梅江湿地公园、国有林场为主要平台,凌云山、大龙山省级自然保护 区等相结合,以回归自然游憩、森林休闲康养、自然科普教育、红色文化旅游为特色,山水林田湖草交融互动,融红色、古色、 绿色多种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多元化、复合型,“森林康养+旅游”体系,推进海螺湾、凤溪湾两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争取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打造与培育森林康养+旅游品牌,创新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

(七)林下养殖。促进散养黄鸡产业发展,推进蜜蜂养殖及蜂蜜加工等产业发展,推进林下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发展,依法依规开展药用野生动物驯养。

第七节林业改革发展

一)林业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形成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机制,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及天然林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加强全县135万亩公益林建设与管理,健全管理体制,落实 管护措施,严格按公益林有关建设规程、规范,加强公益林的管理与保护。完成公益林监测体系,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定期开展 公益林监测,及时掌握公益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和建设项目,对公益林采取造 林、补植、封育、改造、森林抚育等多种措施,提高公益林质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严格落实天然林保护政策,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护已列入补偿的114.32万亩天然林,加强天然林保护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天然林用地管制、保护与修复、监测、管理等新机制。

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权流转管理服务 体系四级联动、协同服务机制。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要求,积极推进“ 三权分置”。探索林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拓面。持续推进森林保险,防范和化解森林灾害风险。

(三)国有林场经营改革。持续实施“百场兴百业、百场带 百村”行动,推进国有林场森林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殊养殖、林下种植和苗木花卉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国有林场产业转型,支持国有林场加快资源培育保护,拓展发展空间,推进珍稀树种、优良乡土树种等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奠定良种造林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国有林场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积极引导村集体组织与国有林场开展合作造林,通过股份合作、赎买、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国有林场+村(组)+农户等多种形式,签订林地使用、利益分配和抚育管护协议,将合作造林收益向村集体组织倾斜,在荒山荒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林地上,采取集约经营方式,培育高品质森林资源或珍稀树种用材林及大径材林基地,实施场外造林,保障林产品供给。

第八节林业科技支撑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在林木种质创新、乡土树种培育、林下种植、林产加工等方面加大科研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技术,破解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加强与国内林业科研机构合作,鼓励林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 入融合,培育创建长期科研基地。继续实施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林业良种良法推广示范项目,假哭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林机装备应用示范与推广,布局建设林业机械化应用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区域林业机械化服务专门队伍。完善人才培育培训 制度,加强林业干部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教育,着力推进林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基础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定向培养政策,开展林业基层岗位技能和关键岗位培训。

1.加强林木种苗建设。支持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护和异地保护,大力开展油茶、杉木、木荷、南酸枣等优良乡土树种良种选育,建设杉木、油茶等林木良种基地,以及樟科、木兰科、壳斗科等乡土阔叶树种种质资源库。

2.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争取国家、省、市安排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促进油茶、毛竹标准化基地建设,加速油茶、丰产高效竹林培育和加工新技术试验应用。普及推广并提高林业机械化水平。

3.支持林业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宁都县林业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拓宽人才引进通道,加强基层林业队伍建设。深化业务应用及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培训,不定期开展造林技术、油茶技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无人机操作技术、看图识图勾图技术、数据更新技术等林业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干部职工综合应用能力。

第九节生态文化建设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全县丰富的森林、湿地、野生动 植物、人文景观等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地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凝练包装,开发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繁荣林业生态文化。 着力加强生态文化保护、挖掘,推进生态文化的适应、创新和互动传播,传唱生态文化好声音,讲好林业故事,让林农分享绿色发展与增收致富的生态文化成果。

利用 “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等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加大林业生态文化系列书籍、画册及宣传片等创作、出版,组织开展生态文化竞赛活动,创新森林文化传播方式,全面宣传林业生态文化,宣传作出重大贡献的“林业人”,大力弘扬科技精神、工匠精神。

第十节智慧林业建设

对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和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最新成果,运用 “互联网+”“5G+ ”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林业建设。打通信息堵点,推进网络系统向乡镇、村、林场等基层延伸,直接服务林农群众。关联对接森林督查、林木采伐与林地使用管理、天然林和公益林管理、营造林上图入库、林长制巡护等业务管理与应用系统,打造生态网络感知平台,拓展政务服务、灾害防控、违法违规监管、资源培育、资源利用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为基础,推进与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对接和共享,加快构建湿地草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林业灾害等数据整合集成的林业一张图”。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调查等手段,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提升林业资源监测实效性与准确性。深化智能办公平台建设,除涉密文件外,实现公文在线办理。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林长制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建立和 完善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林长制考核体系,明确将森林覆盖率、 活立木蓄积量、林地保有量、湿地保有量、重点公益林和天然林 保护、营造林任务、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植物 保护等,列为各乡镇、相关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实行 任期目标管理,并作为高质量综合考评、政绩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坚持依法治林

根据《宁都县人民政府关于赋予乡镇首批县级审批服务执法权限的通知》(宁府字〔2021〕21 号),对盗伐林木的处罚、对滥伐林木的处罚、擅自移动或者毁坏生态公益林保护标志牌的处罚、擅自移动或者破坏古树名木保护牌的处罚、对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开垦、采石、采砂、采土等违法活动的处罚,移交乡镇办理,赋予乡镇执行。县林业局加强对乡镇赋权承接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做好赋权事项的政策解读、业务培训,网络技术支持、业务账号设置、操作流程标准化等工作,使赋权事项有序对接、平稳过渡,实现赋权事项顺利移交乡镇实施。

    林业各执法机构要运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构建林业法制 综合信息网络,加大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完善执法程序和执法机制,提高对外素质与执法水平。

第三节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林业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全面 提升履职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增强林业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 和战斗力。加大林业生产与产业发展方面的科研攻关、科技推广、 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推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促进林业产业 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林业绿色产业。加强林业科技推广、种 苗、资源监测等基层林业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正常宣传、 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