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各部门信息公开 > 县民政局 > 工作动态 > 政务动态

专访江西省民政厅厅长李明生:锚定目标“赣”出幸福

访问量:

专访江西省民政厅厅长李明生:锚定目标“赣”出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江西考察调研,为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擘画蓝图。江西民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全力践行“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厚爱转化为干事创业动力,努力以十足“赣”劲将“一纸蓝图”逐步变成“实景画卷”,奋力打造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江西样板”。

《中国民政》杂志2月下刊推出“续写‘风景独好’民生新篇章——江西奋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包括专访、侧记、经验、心语、评论。本篇推荐的是专访《锚定目标“赣”出幸福——访江西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生》。

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救助标准17年连涨,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建成171个“一老一小幸福院”,一院两用其乐融融;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将所有机构抚养的孤弃儿童集中到设区市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2023年,江西民政部门着力办实事、解民忧,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精彩现实。

江西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生接受《中国民政》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江西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按照“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创新干、带头干、主动干,不断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水平,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

新的一年,江西民政部门将继续锚定目标精准发力,把抓落实作为全省民政系统的鲜明特质,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幸福感”。

中国民政: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江西民政部门是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的?

李明生:2023年,全省民政系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交出了优异的“民政答卷”。

一是养老服务、儿童福利“两大体系”日益健全。在养老服务方面:报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发布《江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3年版)》;构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相衔接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街道和城关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区嵌入式养老院新增52家、总数达到470家,家庭养老床位新增1.3万张,完成1.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8.2万名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推进乡镇敬老院资源优化配置和“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改革试点,14个试点县(市、区)将203家乡镇敬老院优化整合为96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实现乡镇敬老院全面提档升级,同时,利用闲置的农村小学资源建成171个“一老一小幸福院”。在儿童福利方面:将所有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助学助医保障,将9997名重点儿童纳入“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教范围;全面完成设区市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将所有机构抚养的孤弃儿童全部集中到设区市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

二是困难群众、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三类群体”保障更加全面。在困难群众保障方面: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救助标准连续17年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将357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截至2023年底,共有低保对象175.3万人、特困人员13.9万人,全年累计实施专项救助88.6万人次。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方面:开展社会救助管理区域中心试点,加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和落户安置,实现长期滞留人员清零、短期滞留人员动态清零。在残疾人福利方面: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人均提高到100元/月,惠及49.1万名困难残疾人和47.5万名重度残疾人;为2.1万余名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护、日间照料和机构托养等服务;所有设区市均建成或在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

三是五社联动、赣鄱慈善、移风易俗、地名文化“四张名片”不断擦亮。在五社联动方面: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全省创建星级“幸福社区”985个;出台《关于引导银发人力参与社区社会服务的指导意见》,总结推广“乐平帮帮团”、“安源红”、“章贡大妈”等一批社区治理典型经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全省备案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达16万个;1.1万人通过全国社工考试,每万人持证社工人数达5.3人;建设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1502个,服务各类群众157万人。在赣鄱慈善方面:全省慈善组织达到358家,全年筹集善款21.42亿元;开展第三届“赣鄱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完成省慈善总会换届选举;在“99公益日”中,全省各级慈善会通过网络募捐9790万元,同比增长58.8%。在移风易俗方面:会同13部门出台《深入开展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治理若干措施》,建立彩礼监测制度;坚持防反弹、防松劲,常态长效推进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在地名文化方面:修订《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认定73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做好641个地名的备案管理,清理整治4096块不规范地名标志。

中国民政:2023年下半年,江西在全省推进村级“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西在“一老一小幸福院”的建设、运营方面沉淀了哪些经验?

李明生:“一老一小”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为加强农村老年人、儿童关爱服务保障,我们找准突破口,着眼“三个注重”,扎实推进“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改革试点,建成了171个“一老一小幸福院”。

一是注重因地制宜,推进村级幸福院建设。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利用,将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腾退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改建为“一老一小幸福院”。各地民政、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在摸底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适合改建的,分期分批制定建设计划,并以县为单位统一名称、标识,规范设施建设标准,设置厨房、餐厅、卫生间、休息室和适合老年人、儿童特点的文体活动、学习阅览、“四点半课堂”等场所。同时,推动“一老一小幸福院”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级议事站、社工站等功能融合,打造一体化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注重需求导向,不断丰富服务内容。聚焦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实际需求,依托“一老一小幸福院”,整合老年大学、老年体育协会、“童心港湾”等资源,提供助餐、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心理疏导、课业辅导等综合性服务。同时,发动农村党员、退休乡村教师、留守妇女、志愿者、专业社工等,充实关爱力量,对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开展探视巡访和帮扶,全面提升“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水平。

三是注重多元投入,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建立“个人缴纳一点、村级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资金筹措保障机制,推动“一老一小幸福院”可持续发展。其中,省级财政安排2800万元对试点地区给予支持,省级福彩公益金安排200万元实施社会组织助力“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公益项目。广泛发动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设立“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专项基金,省本级公益慈善组织已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541.8万元。

中国民政:在建设“一老一小幸福院”的同时,江西深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特别是农村敬老院提档升级。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做法?

李明生:优化乡镇敬老院资源配置是着眼当前、面向未来的重大改革。我们着力在设施提档、服务提质、管理增效上下功夫,不断将优化乡镇敬老院资源配置改革推向深入。

一是坚持“一县一策”,整合区域养老服务资源。在全面掌握县域地理特征、交通条件、老年人口分布、老龄化发展趋势等基础上,合理确定乡镇敬老院布局,推动养老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城和中心镇倾斜。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县级集中供养”、“县级部分集中+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乡镇敬老院”等资源整合模式,对现有床位数不足40张且收住人数较少、基础设施较差的乡镇敬老院进行优化整合。推动乡镇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切实履行“兜底线、保基本”职责的同时,将剩余床位向社会老年人开放,面向周边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延伸服务。

二是坚持难点突破,理顺乡镇敬老院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编制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乡镇敬老院核定事业编制岗位出现空缺的,按规定纳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并列入正式事业编制,不再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探索建立县级直管机制,由县级民政部门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原则,对乡镇敬老院的人、财、物等实施集中管理,统一会计核算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乡镇敬老院日常运转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并予以足额保障。目前,全省62个县(市、区)乡镇敬老院实现县级直管。

三是坚持建设管理并重,提升敬老院服务水平。出台《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设置与管理服务规范》,从“硬环境”、“软实力”两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连续多年将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2023年支持新建、改扩建、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206家。持续实施养老服务人才“领头雁”计划和养老护理员素质提升工程,并实现敬老院院长轮训全覆盖,2023年培训养老院院长770人、养老护理员1.1万人次。

中国民政:社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引导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展现作为方面,江西有哪些创新和探索,成效如何?

李明生:江西80%以上的民政服务对象、民政服务机构分布在农村,民政工作的重心和主战场在农村。我们主要从制度化保障、项目化引领、品牌化实施三个方面,引导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彰显担当。

一是以制度为抓手,畅通体制机制。建立以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的社会组织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将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纳入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出台实施意见和专项行动方案,引导社会组织开展产业、就业、消费帮扶。依托全省近6000支驻村帮扶工作队伍、93个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基地,建立上下贯通的信息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以项目为引领,瞄准重点发力。2023年,全省共有3694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投入物资折合人民币超过1.6亿元,受益人数达214万余人。实施“百社解千难·点亮计划”,为上饶市德兴市三清山引浆畲族村和赣州市石城县小松镇许坊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96盏。此外,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一老一小幸福院”项目,募集资金730余万元。

三是以品牌为载体,强化服务质效。打造社会组织党建“三同步”品牌,即新成立社会组织同步建立党组织、年检同步检查年度党建工作、等级评估同步检查党建工作,实现所有新设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更有力度。打造“百社解千难”品牌,2018年以来,共引导各级社会组织实施扶贫项目5272个、乡村振兴项目2783个,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4亿元,惠及7665个村、266万人。打造“扶危救困善行赣鄱”品牌,累计投入6.7亿元,惠及农村“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群体5万余人。

中国民政:赣鄱大地,红色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2024年,江西民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把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转化成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

李明生: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开展“三大行动”,拓展“三项业务”,狠抓“三大领域”,强化“五大保障”,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

开展“三大行动”,推进老龄和养老事业产业发展。一是开展养老服务提质升级行动。着力兜底线、保基本、扩供给、提质量,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经济困难老年人集中照护,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8%以上。不断丰富服务供给,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加快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全面推进优化乡镇敬老院资源配置改革和“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二是开展银发经济创新发展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作用,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完善规划用地、设施场所、财税金融、人才队伍等要素保障,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建立和完善老年用品产品目录,广泛开发老年生活用品。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成立老龄工作协会、康复辅助器具协会,推动行业发展。三是开展老年社会参与扩面行动。树立积极老龄观,推动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以社区为单位建立“银发老人”资源清单,梳理群众需求清单,深入开展“赣鄱红—老有所为行动”,成立老年志愿者服务协会。推动构建覆盖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的老年大学体系,搭建老年教育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建设。

拓展“三项业务”,满足多层次基本民生保障需求。一是拓展困难群众保障。按照分层分类要求,推动社会救助扩围、提质、增效。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救助补助标准,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临时救助,积极发展服务型救助。加大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加强留守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持续做好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托养工作,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补齐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短板,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二是拓展赣鄱慈善事业。加快惠民慈善、阳光慈善品牌建设,创新线上线下募捐机制,积极培育一批先进慈善个人、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力争2024年全省慈善捐赠体量增长20%以上,慈善组织数量增长10%以上。大力推进“互联网+慈善”,积极推动“指尖公益”,加大慈善信息公开和正向宣传力度,推进慈善大数据平台建设。三是拓展福彩销售业绩。把握福彩工作当前目标形势,突出公益属性,加强渠道建设,构建营销矩阵。

狠抓“三大领域”,积极融入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狠抓社会组织管理,切实把社会组织培育好、发展好、管理好、运用好。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稳岗就业等,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狠抓移风易俗,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优化农村彩礼监测,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全面倡导请客不随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新风尚。三是狠抓区划地名管理,充分发挥区划地名在经济社会发展及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规范行政区划管理,科学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加大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以古村和红色地名为主开展省级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活动,通过举办地名文化大会、编纂书籍等方式,广泛宣传推介优秀地名文化。大力实施“乡村著名行动”。深化平安边界建设,积极防范化解涉界矛盾纠纷。

强化“五大保障”,不断提升民政综合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大抓落实年”活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逐条梳理分析,一项一项定目标、设指标,并抓好落实。二是强化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质量打造改革创新样板。三是强化基层基础,科学配置工作力量,加强项目资金保障,提升民政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四是强化形象塑造,讲好民政故事,塑造民政有为形象、典型形象和文化形象,大力宣传民政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品牌,不断增强民政工作社会认同感,提升民政干部职工自豪感、荣誉感。五是强化安全保障,树牢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民政事业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4年2月下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