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各部门信息公开 > 县民政局 > 工作动态 > 政务动态

续写“风景独好”民生新篇章——南昌、萍乡、赣州、吉安四地民政工作经验

访问量:

续写“风景独好”民生新篇章——南昌、萍乡、赣州、吉安四地民政工作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江西考察调研,为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擘画蓝图。江西民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全力践行“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厚爱转化为干事创业动力,努力以十足“赣”劲将“一纸蓝图”逐步变成“实景画卷”,奋力打造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江西样板”。

《中国民政》杂志2月下刊推出“续写‘风景独好’民生新篇章——江西奋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包括专访、侧记、经验、心语、评论。本篇推荐的是南昌、萍乡、赣州、吉安四地经验。

党建为核服务为本创新为源

构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南昌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戴闽

南昌市民政局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以党建为核、以服务为本、以创新为源,构筑南昌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生态,让更多老年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

以党建为核,引领养老服务新格局。一是抓统筹谋划。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和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列为全市民生实事重点项目。成立由市长任组长、2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协调解决养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二是抓制度设计。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管理办法》、《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从法治、服务、资金、项目四个维度,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在政策层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有到全的跨越。编制《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助餐服务规范》等6个市级地方标准,实现养老服务有标准可依。三是抓党建品牌。在高质量推进基层党建过程中,将养老服务作为阵地建设的一个刚性“标配”,采取新建、改造闲置民房、社会捐建捐赠等方式解决颐养之家场所难题。目前,1183家颐养之家覆盖所有行政村,4家“一老一小”幸福院也各具特色。积极推动养老机构党组织应建尽建,全市113家养老机构已组建79个党组织,进一步增强了养老机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以服务为本,推动养老服务新发展。一是机构养老更加便利。将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建设项目纳入2022年度、2023年度民生实事,按照300万元/个的标准给予资金奖补。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院18家,新增或改造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新增床位858张,其中护理型床位797张、占比达93%。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建成1年后,平均入住率为61%,服务满意度为95%。二是社区养老更有活力。结合人口密度、老年人数量、社区规模等因素,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选点工作。在社区层面建设具有助餐、助浴、助医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探索形成“幸福食堂”、“中医馆”、“理发室”、“缝纫小屋”等特色养老服务供给品牌,2023年服务老年人超过200万人次。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87家,建成具有统一标识的幸福食堂396家,“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三是居家养老更加舒心。不断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内涵,打通居家上门服务“最后一公里”。对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进行智能化、适老化改造,引入专业力量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服务。全市共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001张。2022年2月至今,累计开展居家上门服务28.1万人次。

以创新为源,筑牢养老服务新支撑。一是强化技术支撑。建设南昌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连接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居家上门服务、高龄补贴审核与认证、助餐等多个应用场景,推进社保、公安、殡葬等数据共享,既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服务,又对养老机构实现了有效监管。目前,平台已完成高龄补贴线上审核与认证121.9万人次,线上监管上门服务13.6万人次,响应老年人呼叫或设备告警2.7万人次。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市、县两级财政按照4:6比例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居家上门养老服务、助餐服务、适老化改造等项目。推广助餐服务,对农村老年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对城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天补助6元。为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按照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服务补贴,覆盖2万余人。三是创新监管方式。坚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联合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养老机构安全生产百日整治专项行动,设置6个大项35个小项的检查内容,对全市113家养老机构进行地毯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共下发32份《检查结果告知书》,关停1家非法运营养老机构。

“四个坚持”

激发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萍乡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小勇

近年来,萍乡市民政局着力建立健全培育扶持体系、构建完善综合监管机制,不断激发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以培育扶持为前提,筑牢社会组织发展根基。一是加大孵化培育力度。出台《关于加强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创新基地(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做精做实全市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作。从2017年至今,共培育孵化326家社会组织,申报项目100余个,提供2000余次服务,涉及政策咨询、项目辅导、法规普及等方面。目前,全市共有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1116家。二是优化便民服务举措。全面落实社会组织“一网通办”措施,社会组织成立、变更、注销等业务可在网上一次办理。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行社会组织承诺制,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让群众办事更便利。三是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主要负责人、秘书长和专职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2023年共开展12场专项培训,涵盖内部治理、对外合作、项目实施等内容。

坚持以内部建设为关键,增强社会组织内生动力。一是建章立制抓规范。出台《萍乡市社会团体换届选举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着力健全制度体系。二是创先争优树榜样。近年来,萍乡市汽车行业商会、莲花县企业家爱心商会等被评为全国“四好商会”,“畅呼吸”关爱尘肺农民项目等荣获江西省政府“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表彰。三是全面推进党建入章。近三年,新成立的68家社会组织,均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章程。其余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已在年检或换届时全面完善党建入章工作。

坚持以监督管理为手段,保障社会组织规范运行。一是加强日常综合监管。对社会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包括章程制定规范、法人内部治理、内部管理等情况;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发展改革等部门对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收费检查,2023年累计开展8次;联合教育部门对69家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督导,下达整改意见100余条。二是加强社会组织负责人审核把关。推动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政治审核和日常监管,规范党组织书记任职审批程序,健全社会组织按期换届提醒督促机制。新成立和换届的198家社会组织均已完成社会组织负责人审核工作。三是持续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发挥全市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畅通非法社会组织投诉举报渠道,近三年来核查涉嫌非法社会组织线索13条。

坚持以服务大局为导向,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一是引领社会组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社会组织在党组织引领下持续开展“百社解千难”公益活动,搭建社会组织帮扶供需对接平台。2023年,235家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专长和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开展35场专项活动。其中,全市社会组织共投入500余万元助力乡村振兴,使256个村(社区)的8.5万余人次受益。二是引领社会组织服务行业发展。推动打造萍乡市银行行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一批社会公信力强、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引导它们加强行业自律,并根据市场变化和行业需要培育品牌服务项目,为行业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引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紧盯群众需求,重点培育文化、教育、体育、科普、娱乐、慈善等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全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已有5833家。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以能力提升、作用发挥为重点,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行动,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更好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比如,安源区探索形成的“六社联动”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安源红”邻里之家服务站开展关爱“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累计服务10万余人次。

真抓实干护童成长

为困境儿童撑起希望

◉赣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华晓斌

赣州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儿童福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担当作为,创新工作举措,强化兜底保障,用心用情用力撑起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保护伞,推动儿童福利工作开创新局面。

精准发力,在强化困境儿童兜底保障上用实劲。注重机制保障,在规范管理上精准发力,激发困境儿童兜底保障工作内生动力。一是兜牢困境儿童监护抚养底线。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明确法定监护人和法定抚养(扶养)义务人并压实责任。对部分由民政部门或村(居)民委员会担任监护人、抚养(扶养)义务人无抚养(扶养)能力且集中养育更利其成长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二是兜好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水平。提高机构养育孤儿、城乡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2023年,累计支出基本生活保障资金6872万余元,保障全市832名孤儿、3386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为365名残疾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按照每人每月1380元的标准发放照料护理补贴,提高其生活质量。三是兜实困境儿童医疗教育保障。联合卫健部门出台《关于规范赣州市“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操作流程的通知》,规范、细化“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具体操作,全年惠及孤儿395人次。依托“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等项目,组织实施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全年共为354名符合条件的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助学保障金。

精细养育,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上出实招。以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抓手,持续推进赣州市儿童福利院优化提质。一是实施精细化养育。根据每位儿童的健康状况定制体检计划,并匹配个性化的养育方案。定时、定点、定量增加进食频次,形成“四餐两点”的儿童养育模式,进一步改善儿童身体状况。二是推进“康教融合”。依托市儿童福利院作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协议机构的优势,开展适龄儿童康复救助和康复训练,促进残疾儿童机能恢复;经教育部门批准,开设特教班,让儿童在“教中学、学中康”,保障困境儿童的发展权。三是做好儿童权益保障。以市儿童福利院入选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童心同护”项目第一批示范院为契机,协调养育、医疗、教育、康复等专业团队,开展“养治教康社”一体化服务。对市儿童福利院129名儿童进行安置需求评估,安排主责社工制定个体安置计划,形成专业化服务方案,帮助儿童融入社会,并成功推动残疾儿童完成家庭收养。牵头编制并推动出台江西省地方标准《儿童福利机构安全管理规范》、《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实施规程》,加强儿童福利机构标准化管理。

精心施策,在呵护困境儿童心理健康上见实效。联合市教育局、市妇联、市残联等11个部门出台《关爱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护心工程”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关爱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赣州模式”。一是全面评估、动态监测。对全市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开展监护状况和心理健康专业评估。建立精准关爱档案,动态掌握困境儿童的生活、心理状况,及时提供支持方案。二是组建队伍、结对帮扶。组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护心工程”志愿服务队伍,市级落实专业志愿人员649名,对评估异常的儿童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探视巡访、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截至目前,已组织各类志愿队伍与4250名困境儿童开展常态化结对帮扶。三是畅通渠道、关爱服务。用好江西省心理服务热线、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4小时心理热线等服务资源,并在赣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增设心理服务专线。同时,依托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农村“一老一小幸福院”等服务阵地,面向困境儿童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关心关爱服务,打通儿童关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1200余场次。

以“四新”破“四难”

打造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新模式

◉吉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清兰

近年来,吉安市民政局深入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着力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资源整合、推进政校合作、改革人事制度,以改革创新推动全市公办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破解风险隐患多、入住率较低、人才招不来、人才留不住四个难题。

推广县级直管新机制,通过理顺管理体制,破解风险隐患多难题。一是统一建设标准。各乡镇(街道)敬老院转为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分支机构,县级民政部门统一推进适老化改造提升工程、消防设施安全达标工程,完善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安全隐患。吉州区、青原区、峡江县、永新县实现敬老院改造提升全覆盖。二是统一财务管理。设立乡镇(街道)敬老院财务核算中心,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原则,对乡镇(街道)敬老院的财务实行统一核算和监督,降低敬老院财务管理风险。三是统一服务标准。全市共有94家乡镇公办养老机构被评定为一、二级,占总数的60.6%;11家县级公办养老机构被评定为二、三级,占总数的91.7%。严格落实敬老院服务标准,按要求配备养老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

创新区域整合新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入住率较低难题。一是坚持优中选优,确定区域中心。统筹调配乡镇敬老院床位资源,每2至3个毗邻乡镇组成一个协作区域,从中选择1所设施条件较好、床位规模较多、交通便利的乡镇(街道)敬老院作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遂川县率先将26家公办养老机构整合为11家,构建了“1+1+9”(1个县级福利中心+1个城关镇养老服务中心+9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公办养老机构布局,入住率由52%提升到75%,年节约财政投入200余万元;其他县(市、区)按不低于50%比例实施区域整合,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已整合43家。二是坚持自主自愿,安置入住老人。农村老人大多故土难离,民政工作人员在整合过程中上门入户做思想工作,在充分尊重老人及家属意愿的前提下,就近就便做好老人安置工作。完成整合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通过开展欢迎会、团圆饭等活动,帮助老人融入新环境。三是坚持“一院一策”,保留养老用途。在整合中腾空的乡镇(街道)敬老院,仍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造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生产基地、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点和农村互助之家等,有效提高了使用效率。

探索政校联合新路径,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破解人才招不来难题。一是定点培养。与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康养培训基地,定向培养健康管理、护理专业人才,单独班级建制,菜单式安排培养课程。现有283名学员签订了养老服务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二是定额补助。为定向生提供每学年5000元的定向补助,补助资金由福彩公益金、慈善基金支持。自2021年启动定向培养以来,已发放补助资金286万元。三是定向就业。定向生完成学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后,根据定向就业协议和工作需要,由县级民政部门招聘到公办养老机构工作,或者推荐到较大的民办养老机构工作。

践行能者多得新理念,通过改革人事制度,破解人才留不住难题。一是改革编制管理。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乡镇(街道)敬老院核定事业编制岗位后出现空缺的,按照规定公开招聘,人员列入事业编制,不再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吉水县已公开招考5名事业编制人员,充实敬老院管理人才队伍。二是改革薪酬制度。鼓励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在满足特困供养对象需求的前提下,收住社会老人。比如,新干县桃溪敬老院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发动镇村干部宣传动员,2023年新入住分散供养对象和社会老人17人,4名工作人员每月增收400元。三是落实人才激励。辖区内养老机构从业2年以上,获得养老护理员证的,按等级分别给予500元至5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持证奖励;获得社会工作者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给予1500元、3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持证奖励。万安县还将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调整、绩效奖励、评优评先重要依据。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4年2月下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