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秋风拂过宁都县城的时候,解放路两侧的香樟树苍绿如黛。这条远近闻名的商业街上,车水马龙,烟火繁盛。
▲改造扩建后的宁都县解放路,绿荫如盖,人气旺盛,一派安宁繁华景象。
“清代以前,解放路中段北端曾是州府衙门所在地,门额上有‘阳都古治’四个大字。民国期间为县治所在地。”宁都县作协原主席、本土文化学者罗荣告诉记者,历史上,这条街叫过衙前街和大街,民国后期叫做中正街。明代南京工部尚书董越故居就在这条街上,他是赣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
以时空的经纬来观照宁都解放路,别有一番深意。
它的西侧,是以“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名字命名的博生广场。广场上,赵博生的雕像高大威武,他头戴军帽,左手叉腰,右手持望远镜,侧目凝视这片他为之战斗、流血、牺牲的土地——93年前,他率领国民党第26路军17000多名官兵举行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1933年1月,赵博生在战斗中牺牲,留下了“我死国生,我死国荣”的壮美佳话。为了纪念他,中央苏区时期宁都改名为博生县。
▲宁都解放路的西端是博生广场,1931年,赵博生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后加入红军,1933年壮烈牺牲。2009年,赵博生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是市民在瞻仰赵博生雕像。
它的东端,宁都的母亲河——梅江河缓缓流淌。正在建设中的梅江灌区工程,是国务院2022年重点推进的六大新建灌区之一,也是赣南革命老区已全面开工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总投资42.29亿元。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如今梅江灌区不少重要节点工程已经完工,一幅碧水绕田、岁物丰成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在梅江两岸铺展开来。
▲解放路东端是宁都的母亲河梅江。如今一江两岸高楼林立,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解放路东段与建国街交会处,古色古香的州城文化街景让人印象深刻。10月1日,历经两年多建设的宁都州城文化街开街迎客。街区内红旗飘飘,张灯结彩,游人如织,糯叽叽的麻糍、圆溜溜的肉丸、香酥酥的薯包鱼等特色小吃,无不唤起人们的乡愁记忆。州城文化街区在建设中保持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客家建筑风貌,又糅合了徽派建筑的韵味,保留了阁楼、祠堂、牌坊、照壁石碑及粤式走马廊等历史遗存,成为延续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解放路附近的宁都州城文化街区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客家建筑风貌“两泼水”为主,青砖黑瓦,吊楼侧窗,又糅合了徽派建筑的韵味。
从博生广场,到梅江河畔,再到州城文化街,解放路的各个维度如此巧合地呼应着这座县城的城市名片:客家祖地、文乡诗国、苏区摇篮、赣南粮仓……它赓续着历史的荣光,正在努力书写新的未来。
解放路西北方向五公里处,即是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历史上,翠微峰曾是宁都著名文人群体“易堂九子”山林隐逸、立言讲学的世外桃源,更因为一场战斗而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
宁都县史志研究室主任彭程瑞告诉记者,1949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宁都县城后,盘踞在宁都的国民党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司令黄镇中,纠集残余势力龟缩在翠微峰据险顽抗。从8月30日,解放军打响翠微峰战斗,至9月23日战斗胜利结束,生俘黄镇中,歼敌2000余人,标志着宁都县全境解放,这也是解放军在赣南境内的最后一场战斗。1951年上映的电影《翠岗红旗》,即取材于这段峥嵘历史。
宁都解放后,中正街改名“解放路”,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以解放路等主要街道为核心,辐射至县城范围的原住民,都习惯称自己为“宁都州人”。史载,宁都县在元代升格为宁都州,在清代升格为直隶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赣东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曾是地区专署,一声“宁都州人”,拖长和上扬的语调里浓缩了当地居民对往昔辉煌的眷恋与自豪。
82岁的蔡春秀老人是地地道道的“宁都州人”,解放路的历史变迁,她再熟悉不过。她告诉记者,解放路以垂直相交的中山路为界,分为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东路商贸市场、单位、民居杂合,西路以商贸市场和单位为主,民居较少。解放后,这里先后有过航运公司、粮食车队、发电厂、商业局、纺织厂、百货公司等大家眼中的“热门单位”。
彭秋生1967年出生于解放路,他对解放路记忆最深的是这里云集了众多的文化机构:电影院、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改革开放之初,年轻的他和伙伴们身着花衬衣、喇叭裤,提着燕舞牌收录机,流连于溜冰场、歌舞厅——那时,交谊舞、霹雳舞、太空舞一度流行,邓丽君和龙飘飘的歌声也时常飘荡在大街小巷。
二十世纪末,宁都解放路实施拆迁改造,全长由555米延长至645米,街道由14米拓宽至22米。这次改造之后,大量的单位和居民迁出了解放路,临街全部规划为店铺,解放路的商业定位愈加明晰。
李小宝就是这个时候进驻解放路的。和解放路上形形色色商铺的店主一样,李小宝并不是地道的“宁都州人”。在他眼里,“宁都州人”都是“城里的白菜”。1999年3月,从宁都县石上镇粮管所下岗的李小宝在解放路上办起“靓丽化妆品店”,这一干就是20多年。20多年里,李小宝以解放路为根基,不断扩张经营规模,在全县开办了11家连锁店铺,成为宁都日化行业的风云人物。
“我经历了下岗另谋出路的迷茫和阵痛,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李小宝回顾创业经历,不无感慨。他是第一个进驻解放路的化妆品经营者,恰好顺应了开始富起来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从百雀羚到大宝,从口红、眼影到眉笔、腮红,从追求品牌到追求舒适,从注重化妆效果到注重健康安全,人们消费习惯的演变,折射出时代车轮的轨迹。
如今,李小宝和解放路上许许多多外来的创业者一样,早已融入这座城市,成为新“宁都州人”。
每次经过靓丽化妆品店门口,宁都饭店的负责人张丽频都会和李小宝打个招呼。两人同是解放路上“老字号”的经营者,又同是宁都县政协委员,他们在打拼中共同见证了这条老街的繁盛传奇。
解放西路2号的宁都饭店,坐落在博生广场的对面,与赵博生雕像遥遥相望。张金铨和张丽频父女先后执掌宁都饭店的故事,引发了记者的好奇和探究。
张金铨生于1943年,15岁开始学厨,年轻时曾任宁都饭店经理,堪称宁都餐饮界的元老。如今,80多岁的老先生依然耳聪目明,他告诉记者,国营宁都饭店1958年创立,最早是县机关食堂,后来以承接政府机关的各种大型会议食宿为主,再后来逐步对外开放营业,是闻名遐迩的宁都“老字号”。
张丽频小时候对宁都饭店的最初印象,是跟在奶奶身后,提着篮子给当厨师的父亲送饭——那时的国营饭店,公私泾渭分明。多年以后,女承父业的张丽频,在宁都餐饮界声名鹊起,先后掌管宁都富丽华大酒店、忆境江南花园酒店等高端酒店。“从小耳濡目染,宁都饭店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情结。”张丽频说,2015年,她接掌宁都饭店,以全新的装修和定位重新开业,以更接地气、更亲民的姿态让宁都饭店“飞入寻常百姓家”。她连续9年邀请全县环卫工人到宁都饭店吃年饭,从最初的30桌增加到2023年的90桌。如今,公益慈善已经成为宁都饭店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机关食堂到国营饭店,从引资改制到新晋网红打卡餐厅,宁都饭店的变迁契合着时代演进的方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创新经营方式走向担当社会责任。
张丽频也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敏锐地捕捉着行业变迁的细节:宁都菜素以鲜、辣为特色,但随着健康养生理念的普及,如今宁都菜的口味也不那么重了;过去办酒席讲求排面,如今更加注重仪式感和个性化,婚事新办、喜事简办蔚然成风……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变与不变浑然交织。”张丽频说。她的目光穿过宁都饭店敞开的大门,投向熙熙攘攘的解放路——那里是从历史烟云中走来的“宁都州”,川流不息,繁华依旧,只在岁月更迭中悄悄变换了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