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赴江西考察,为江西发展把脉定向。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要求江西努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赣州市财政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发展作出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江西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深入实施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乡村振兴战略、美丽赣州建设等重点任务,加大财政服务保障力度,为加快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提供坚实财政支撑。
一、全力支持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起势。一是支持工业发展。坚持服务主攻工业不动摇,近三年安排19.2亿元支持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和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特别是加大对工业技改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链主型”、“引领型”企业发展,有力推动吉利耀能、富联精密、天能新能源等重大项目投产,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营收分别达2700亿元、1800亿元、1700亿元、1100亿元,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近五成,较上年提高近12个百分点。二是支持科技创新赋能。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赋能,市本级2023年科技支出5.42亿元,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等“国字号”科研平台落地,加快建设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进入全省前列。三是支持服务业发展。更加突出强化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设立规模50亿元的现代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撬动社会投资40.97亿元,有力支持了美克家居、道氏技术、同益股份等一批重大项目发展。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县级供销集配中心、乡镇和村级快递网点实现全覆盖,入选全国功能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二、持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升级“朋友圈”。一是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统筹资金支持瑞梅铁路、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中心城区快速路等重大项目实施,“三纵三横”快速路网基本形成。累计安排10.36亿元资金支持“四好农村路”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改造老旧小区125个。此外,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等支持瑞金机场、梅江灌区、平江灌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带动下,全市经济发展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第一方阵”,GDP总量达4606亿元。二是着力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落实深赣对口合作机制,加快推进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深圳科技园赣州园区、粤赣边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建成运营全国首家深圳精品展销中心(赣州)。积极推进与大湾区产业合作协作,格力电器、佳纳能源、富士康等一批大湾区龙头企业落户赣州,特别是积极联合省市国企和深圳社会资本,争取设立30亿元深赣产业合作基金,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落户和园区产业发展。支持推进与大湾区互联互通,寻龙高速、信雄高速赣州段建成通车,瑞梅铁路、寻全高速西延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推进,深圳和珠海、赣州入围第三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名单。三是打造高水平对外“口岸”。深入推进内陆双向开放经济试验区建设,近三年累计安排外经贸和口岸发展扶持资金近3亿元,支持赣州国际陆港、赣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赣州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能级提升。支持“赣深组合港”实现常态化运营,在全国首创“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新模式。赣州国际陆港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1500列,今年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30.4%,总量和增幅均列全省第一。
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守好三农“压舱石”。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始终坚持将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来推进,坚决落实市县高标准农田投入责任,新建高标准农田55.8万亩。深入实施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支持土地、经营权向种粮大户流转,加大对大型农机、烘干设备购置补助力度,推动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二是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践行“农头工尾”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23年,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腾出财力5000万元支持预制菜产业关键工艺突破和核心设备购置,农业产业化体系日渐完善,预制菜产业产值突破200 亿元,播恩集团成功上市。大力支持农产品推广,助力农产品进入盒马鲜生、华润等高端商超,创建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圳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三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7%以上,积极支持发展脐橙、油茶、茶叶等特色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1元,增长9.3%(其中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3.8%),增速连续11年全省第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四、加快推进美丽赣州建设,持续擦亮生态“保护色”。一是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大气、土壤、水等领域存在的污染问题,筹资金12.23亿元支持开展工业领域涉气、入河排污口整治以及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等专项行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得到有效整治,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全省排名第一,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阳明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二是筑牢生态屏障。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试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点,累计修复废弃矿山6855公顷、改造低质低效林830余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3%以上。扎实推进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目前已完成两轮试点,并成功签订第三轮补偿协议,累计获得补助31亿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五、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住兜牢民生“基本盘”。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七个位”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913.8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3%,有效补齐了一批民生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一是坚持就业优先。将就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落实好就业、职业培训补助政策,与华为合作建设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推动就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入围全国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二是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统筹资金推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蓉江院区)、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沙河院区)等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三大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赣州入选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国家试点城市。三是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资金支持社区养老、老年食堂、适老化改造,新增家庭养老床位6800余张,启动实施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安养工程”试点,积极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
下一步,赣州市财政局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对标“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持续优化财政政策供给,加强重大战略任务资金保障,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征程上贡献财政力量。
来源:赣州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