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2024年10月29日第04版
携手共筑振兴路老区流淌幸福水
——江西宁都县依托水利部对口支援全面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宁都人民的母亲河梅江穿城而过
河道边、水库旁,投资43亿元的梅江灌区工程加足马力全力推进,施工机械与人员不舍昼夜奋战在各标段,打造优质惠民工程;稻田里、果树下,田间工程输水管道织密互通,串联起农业发展的水利命脉,“解渴”赣南粮仓;农院内、车间里,完备的供水系统搭建起县域水网主动脉,将优质的自来水输送至千家万户,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水动力”……秋意盎然,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各处水利工程建设现场呈现一片热火朝天施工景象。
“依托水利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倾斜支援,我们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筑牢水安全屏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水利支撑。”宁都县水利局局长黄云耘说。
近年来,在水利部不遗余力对口支援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与赣州市水利局等多级部门协力支持,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都县水利局不负重托,坚持项目为王,围绕梅江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水系连通、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发力,不断提升革命老区水利综合保障能力,让这片红色土地因水而兴,绽放新的光彩。
借“东风”兴水利
老区迎来新发展
宁都县,位于赣州市北部,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县。90多年前,中国革命的星火从这里燎原,谱写了无数烈士为国英勇奉献的壮丽诗篇。如今,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宁都已成为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年产粮食4亿公斤以上。
然而,多年来,这座“赣南粮仓”一直面临着用水难的困境。
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山区地形条件制约,宁都存在早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灌溉条件差、水源保障程度不高等短板。
“以前我们最怕的就是旱灾,不仅人渴庄稼也‘渴’,往往会给作物带来近一半的损失!大家都盼着早点结束靠天吃饭的日子。”黄陂镇种植大户张爱民提起过去十分感慨。
水利是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水利部在统筹推进全国面上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突出加大对江西革命老区尤其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支持力度。
自2013年对口支援宁都以来,水利部全力以赴助力宁都高质量发展。水利部有关领导常态化调度推进对口支援工作,45批206人次司局级以上领导先后赴宁都调研指导。对宁都县高质量编制县级水网规划给予大力支持,生动体现了水利部情系苏区大地、心怀苏区百姓的为民情怀。
不仅如此,十多年来,水利部先后选派何猛、刘云波、张鸿星、陈何铠、黄一凡、周政六任优秀干部到宁都挂职帮扶;江西省水利厅积极配合,派出骨干力量配套支援,与挂职干部“拧成一股绳”,发扬团队精神,为宁都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水利部立足宁都实际,制定了一揽子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协调扶持宁都各类水利项目260多个,累计支持资金73亿元。”水利部第五任挂职干部黄一凡说。
围绕让老区群众喝上水,更要喝好水的目标。在水利部对口支援下,宁都累计投入资金6.49亿元助力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成305处集中供水工程和240处百人以下小微引泉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90.52%。
“过去每天都为吃水用水发愁,天不亮就要排队到村头的水井打水。现在好了,只需拧开水龙头,随时都可以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固厚乡东排村村民陈木秀满意地说。
同时,为推动赣州示范区建设,水利部支持该地区6个重大水利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快工程进度。2022年11月,总投资约43亿元的梅江灌区工程承载着无数老区人民的殷殷期盼,在宁都县全面开工,打破了赣州近30年没有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局面。这座江南山地丘陵大型灌区位于宁都县梅江干流两岸,涉及宁都县22个乡镇的农田灌溉、79万城乡人口供水。
“得益于水利部的大力推动和挂职干部的不懈努力,宁都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灌区建设前期工作。团结水库的水不久后将沿着宽阔渠道滋润宁都大地,为老区发展注入磅礴动力!”宁都县水利局负责人说。
建工程护安澜
构建水网新格局
宁都县境内水系发达,长期以来洪涝灾害点多面广。“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进入汛期后降水强度大且较为集中,常有暴雨发生,使江河水位陡涨,极易造成山洪暴发。”宁都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水利部安排中央投资(含增发国债资金)51.59亿元,支持江西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体系建设。宁都县依托水利部对口支援,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实施治水工程,先后实施了五河治理县城防洪工程和肖田、洛口等乡镇防洪工程,蔡江、黄陂、东韶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梅江水保生态修复等水保工程,目前大部分工程已经完工并发挥效益,有效提升了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家门口的河道加宽加固了,岸上景色也好了,我们住在附近再也不用担心雨季大水漫上来。”肖田乡村民王槐指着新修整的护坡说。
而作为山区防洪体系的关键组成部位,水库与山塘的能否安全运行事关群众安危。
“我们积极筹措资金,推进115座水库除险加固和91座重点山塘整治,全县大、中、小型水库基本除险摘帽,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1万亩,实现了防洪效益与灌溉效益双提升。”宁都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在水利部及江西各级部门的技术支持下,宁都县水利局持续强化数字孪生建设,打造山洪灾害防治“千里眼”与“顺风耳”,依托“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水库工程运行管理系统”线上监测平台,对全县117座大中小型水库堤防的水位、降雨量、渗流渗压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要把灾害隐患消除于萌芽,就要与时间赛跑。有了智能监测系统助力,我们能第一时间掌握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实时运行情况,及时进行应急指挥及调度部署,更好地守护万家灯火。”宁都县水利局技术人员说。
治水土护生态
探索耕种新模式
宁都县素有“客家祖地”“赣江源头”之称,但受地形、降雨等因素影响,这里过去长期遭受水土流失困扰。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山洪灾害加剧,成为宁都过去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老百姓曾这样形容:“山上无树,地上无皮,河里无水,田中无肥,灶前无柴,仓中无米。”
“以前下大雨时新栽种的庄稼随时有可能被冲走,加上土壤肥力越来越不足,收成连维持基本生活都不够。”提及过去的光景,今年75岁的王光发连连摇头。
为寻求破题之法,宁都县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靴,山窝筑塘”的建设之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都县相继实施了国家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项目、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防治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约三分之一。
近几年,水利部安排中央资金3亿元,支持江西革命老区小流域综合治理1001平方公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宁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也有了新突破。
走进固厚乡小洋水土保持以奖代补示范园,站在山顶上,环顾四周,山上的脐橙树一排排一行行,满目苍翠,处处花香。山下立着的“立下愚公志,打赢攻坚战”牌子格外引人注目。
“依托水利部技术与人才支持,近几年我们以高标准建设水保科技示范园为平台,发展脐橙、油茶、食用菌、四季果种植,生猪、黄鸡养殖,以及休闲观光等产业,形成‘种养殖+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带领周边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年底,全县1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不仅如此,作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宁都县总结经验,创新举措,推行“护山养水-入村清洁-发展宜水”治理模式,留住水土,守护绿水青山。
勾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位于宁都县小布镇境内,流域土地总面积48.7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1.48%。
“从前水土流失对当地经济影响较大,村民们守着好山好水好景色却得不到好的发展。”小布镇镇长介绍。
2017年,依托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古色文化和较好的自然条件,在水利部对口支援下,宁都县开始谋划创建勾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历经两年时间,2019年创建工作基本完成。
如何在推进过程中调动各相关部门积极性,凝聚多方合力其抓并进?宁都县水利局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参与勾刀咀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理工作,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40.05公顷。
“工程在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提升了周围群众的人居环境。”宁都县水利局负责人说。2021年,勾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被水利部评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为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宁都样板”。
要留住水土护生态,更要打造水美乡村,助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群众生活品质。2023年10月,宁都县开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试点项目。该项目分别在碧岸和南岭两条小流域实施,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74平方千米,概算投资2030万元。
项目实施过程中,宁都县以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示范工程”为目标,采用“护山保水-产业节水-疏河畅水-休闲亲水-宣传爱水”模式开展综合治理,建成水源保护、综合治理和宜水发展三个片区,逐步形成生态与产业发展、生态与休闲旅游、生态与健康宜居等各具特色的小流域,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之路。
“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都看在眼里,以后游客一定会越来越多,我计划和乡亲们一起办个农家乐,争取早点吃上‘生态饭’。”村民赵有亮满怀期待地说。
据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试点项目建成后,碧岸小流域水土治理程度将由之前的75.03%提高到92.31%,南岭小流域由77.88%提高到92.9%。不仅如此,流域内林草面积占宜草宜林面积的比例将达92.17%,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100%,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的样板。
当前,宁都正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强化资金、质量和安全管理;完善水土保持标准体系,推进数字水保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示范宣传。
“水土治理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方能久久为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工作最新要求,以提升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目标,积极健全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水利部第六任挂职干部,宁都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周政说。
谋发展促振兴
群众迎来新生活
盛夏时节,走进青塘镇社岗村,植被茂盛葱郁,映衬着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和宽敞的村道,林间鸟语花香,不远处清澈的溪流蜿蜒向前。社岗村位于宁都县中部,森林覆盖率高,境内有宁都县第二大水库老埠水库,是亲近自然、安养休闲的“天然氧吧”。
不仅如此,社岗村还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富“硒”土壤3万余亩。依托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地和日益完善的灌溉系统,在水利部和宁都县水利局资金与政策的帮扶下,社岗村高标准打造大棚蔬菜、脐橙、社岗李子等富硒系列农业特色产业,已形成“一村多品”、家家户户创业、产业规模连片的新格局。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做支撑,我们有信心将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社岗村村主任说。目前,社岗村富硒产业产值约4千余万元。
社岗村的振兴之路,是近年来宁都县不遗余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水利部对口支援宁都以来,高度重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挂职干部立足当地资源,不断推动宁都产业转型发展。宁都县水利局抢抓机遇,以水赋能,发展共富水经济。依托水利部资金支持,深挖水系沿线人文底蕴,打造“黄陂革命血脉”“琴江粮仓叶脉”“青塘客家文脉”三大水美乡村片区,在小布、长胜等水系沿线乡镇建成了一批旅游A级示范点,助力乡村振兴、百姓致富。
“我和爱人去年年底瞅准时机,回到家乡开了两间茶馆,如今生意越来越红火,我们明年计划再开一间饭馆。”谈及未来发展,商户张广治信心满满。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给这座老区城市的群众提供了众多岗位,越来越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宁都县水利局依托梅江灌区建设,推进田间工程建设,让汩汩活水直达田间地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争取特别国债项目5340万元,实施5.1万亩农田灌排设施建设;创新“引水上山”工程,水稻、蔬菜、脐橙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为宁都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县提供了坚强支撑。
“果园里再也不愁没水用了!”脐橙种植大户姜强看着硕果累累的果树说。
在水利部对口支援和宁都县自身努力下,两年来,宁都水利屡创佳绩,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水土保持小流域提质增效试点县、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县,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现代灌区建设试点,全省水利综合考核连续2年优秀。
如今,水利部对宁都的倾力对口支援仍在继续,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任重道远,挂职干部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远千里前来,扎根红色大地,传好“接力棒”,为这座老区城市建设注入磅礴力量。
“我们将持续深化落实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任务要求,充分发挥水利部对口支援优势,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不断强化宁都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水利支撑,提升老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如火如荼的水利建设现场,周政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