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宁都要闻

红色旅游助推村美民富——宁都县小布镇小布村见闻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1-04-13 08:09:09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的上半阕,写出了毛泽东当时在宁都小布的兴奋之情。

4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宁都县小布镇小布村,只见花香树绿,移步即景,游客们沐浴着春光,穿梭于村间小道,感受着小布宜居宜游的新面貌与村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一部半电台”写传奇

宁都小布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现有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等众多旧址群,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村。

沿着乡间小道,记者行至小布村龚氏家庙。这座祠堂里存放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这里也成了游客小布之行打卡的必到之处。

在宁都,“一部半电台”的故事家喻户晓。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以敌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在战斗中,红军缴获了一部电台,可惜当时红军战士没见过这玩意,出于对敌人的仇恨,就把这部能收能报的电台砸成了一部只能收不能发的电台,而后这“半部电台”被送到了小布红军总部。不久,红军在宁都东韶消灭谭道源师时又缴获了一部电台。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利用无线电台掌握了敌人的行动方向、退却路线、到达位置、指挥命令等情报,连续作战15天,横扫700里,五战五胜。毛泽东兴奋地写下“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诗句。

“这堂课,我们要了解的是‘半部电台’屡建奇功的故事……”当日,龚氏家庙内,一场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正在进行。黄石镇班子成员、部分机关干部、全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行27人认真地聆听着一个个红色故事。

为重温苏区历史,弘扬苏区精神,2020年7月,小布镇在绿意盎然的红军茶园中投资建设了小布红军训练营,同时成立了宁都县委党校小布分校。训练营背靠连绵的雩山山脉,占地1万多平方米,每天可接待200多名党员干部、师生研学实践或训练。

生活越过越红火

苏区时期,小布仅有6000余人,但支援前线参战者就有4500余人,其中2000多人加入红军,有1500多人为国捐躯,留下姓名的烈士达624人。

“红”养宝地,更养人。随着小布旅游业日渐兴旺,当地百姓也尝到了“红”的福利。小布以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激活产业造血功能,农家乐、土特产、民宿等产业相应而起,让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走进熊氏宗祠,今年61岁的熊天星迎上前来,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旧址的故事:“1931年1月至2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交通队驻扎在这里……”

由于熊天星腿有残疾,政府便安排他看护宗祠。随着游客的增多,熊天星在宗祠内摆售蜂蜜、小布岩茶等土特产,每月能赚一两千元。熊天星说,有游客来宗祠参观,他不仅义务解说,还免费泡茶给大家喝,让游客感受到小布人民的热情。

游客多了,一家又一家的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家乡环境美,游客多,回家开农家乐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村民宋芳玮以前在外务工,看到家乡环境变化喜人,发展势头强劲,毅然回家开起农家乐。盘点着近期农家乐的收入,她开心地说:“仅春节期间就赚了几万块。”据了解,目前小布有大小农家乐20多家。

农家乐火爆的同时,带动了乡村土特产的销售,小布茗茶、山茶油、土鸡蛋等农产品成了游客的抢手货,这让村民嗅到了致富商机。“以前土鸡蛋只是自家吃,现在经过包装后卖得很红火,一年能增收近万块。”村民谢女士是村里最早一批尝到卖网红农产品甜头的。农产品的热销,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拿出自家各具特色的农产品,起初只是土鸡蛋,后来增加到霉豆腐、萝卜干、笋干、红薯粉等,城里人眼中的“土货”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宝贝。

如今,小布村民忙时上班创业、闲时听戏唱曲,日子过得充实而简单,幸福在这里流淌。(黄梅芳、曾嵘峰、余书福)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