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宁都要闻

蔬菜大棚“爬”上山 昔日荒山变“金山”——宁都探索设施蔬菜上山建设生态农业范例纪实

来源:宁都手机报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6-28 08:39:22

盛夏时节走进宁都乡村,一排排蓝色大棚整齐排列,一片片绿色蔬菜青翠欲滴,折射出当地蔬菜产业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

粮食安全事关人民手中的饭碗,然而长期以来,粮食种植产业发展和粮食用地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为此,宁都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要求,在全力推进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思路,探索向山要地的突围之路,让蔬菜大棚“爬”上山坡,不仅开辟了保护耕地资源的新途径,拓展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新空间,也提高了低效山坡利用率,让荒山变“金山”,助力百姓增收致富。目前,该县已在2个乡镇建成5个总面积达5000亩的低丘缓坡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种植的辣椒正处丰产期,预计每亩产量在5吨至7.5吨,亩产值约3万元,每亩利润可达2万元。

向山要地荒坡焕发生机

宁都县坚持调研先行,对开发荒坡的情况和粮食种植种类进行科学评估。宁都荒坡地多为紫色页岩山地,利用率低,但紫色页岩富含磷、钾、硒等微量元素,土质疏松透气,经土壤改良后,适合蔬菜种植。在专项调研的基础上,该县制定了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纳入规划的山地必须符合耕地少、林地少、拆迁少、无基本农田的“三少一无”标注,做到一次规划到位、分片开发利用。

在开发中,宁都县坚持科学集约的原则,实行连片开发。把分散在群众手中的闲置和低效荒山丘陵集中起来,进行高效改造、综合整治、成片开发。在开发中坚持开小山留大山、开荒山留绿山,切实做到开发一片、供应一片、见效一片。

模式创新确保绿色开发

实现“蔬菜上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宁都县积极创新思路,让“蔬菜上山”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的双赢。

一方面,宁都县推动建设模式创新。在资金来源上,改变过去由农户自筹资金的办法,明确县农投公司为投资主体融资开发建设,并持有大棚产权,按照不低于每亩每年2000元标准收取大棚租金用于还贷。另外,推行“县出资、乡建设、村管理、户种植”建管模式,有效调动各方发展产业积极性。在大棚的建设模式上,该县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地形科学兴建,做到最大程度利用低丘缓坡开发土地。在建棚规模上,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在建棚标准上,宜高则高、宜低则低。就近调运“客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另一方面,宁都县推动开发模式创新。为确保产业更加生态,该县坚持“三个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实行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树立开山更治山、占绿更还绿、绿化更美化的理念,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避开生态公益林地,充分利用荒坡地、疏林地,最大限度地保护植被;设置护坡,完善排水系统,避免因开挖山体造成水土流失;严格实行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变低丘缓坡综合开发为绿色开发,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格局。

全链服务优化产前建设

自2019年以来,宁都县用3年多的时间,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91个,覆盖全县24个乡镇、遍布100多个村,面积达5万亩,蔬菜年总产量超25万吨,总产值达15亿元。

成效的取得,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更离不开高效率、全产业链的服务。产业链发展前端,宁都县坚持政府引领、全程服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立足本职、相互配合,按照节省投资、简约实用的原则,出台扶持政策,完善基地配套设施,让农民轻轻松松发展蔬菜;产业链中段,宁都县加强技术服务。在高端,引进中科院院士李天来建立院士工作站,承担蔬菜质量标准试验示范。在中端,引进瑞克斯旺公司、信晟公司等提供引种育苗、种植示范,聘请山东寿光专家定点指导。在低端,抽调全县15名高级职称农技人员、80名技术人员组成本土专家团,分片进行巡回指导,并培育种植能手示范推广种植技术。在产业链后端,该县优化销售服务,组织“正规集团军”打阵地战,组建6支专业销售队伍,分片对接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在厦门、深圳、长沙、南昌、赣州城区等地形成了半径800公里的销售网络,同深圳海吉星、广州江南、上海江桥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组织“农民游击队”打运动战,培育乡村两级销售队伍,激发合作社、种植户积极性,在城市批发市场、乡村集市档口,主动出击,灵活销售。

目前,“宁都辣椒”被录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宁都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有力提升。(来源:赣南日报)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新浪微博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