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县“两会”召开在即,2023年以来,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积极履职,充分发挥代表委员作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为进一步完善议案和提案搜集意见建议。小编带你来认识一下,我县部分优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县人大代表陈晓新
陈晓新,易富科技有限公司支部书记、总经理。2016年9月当选为宁都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陈晓新认为老企业是我县工业园区的中坚力量,也是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石。轻纺服装产业是我县的重点产业,老企业,是历史的见证者,行业的领航者,是发展的推动者。年轻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源泉,未来的希望。当前,我县大多数老企业面临年轻高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我县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人才奖励机制,但年轻人才短缺现象也亟需解决。
陈晓新呼吁,共同关注老企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同时,也重视年轻技术工人的培养,为他们搭建成长的阶梯。让轻纺服装产业在我县的沃土上持续繁荣,共绘未来辉煌。
县政协委员李春能
李春能,宁都县新梅江源大酒店董事长兼行政总厨,从业30年,精通赣菜、客家菜的全部制作技术,有对传统名肴进行改革创新的能力。擅长特色筵席菜单,并能制作主题宴席菜肴。且具备大、中型餐饮食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工作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纯天然,绿色有机的食材,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首选。如何让老百姓吃得安心、放心,这是县政协委员李春能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食材供给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多年来,李春能致力于宁都菜传承推广,加快菜品研发,讲好宁都菜故事,助力打造宁都菜品牌。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李春能在履职过程中尤为关注高品质食材供给,他认为,打造高品质食材供给基地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更多的人吃上安全、绿色、放心的食品。
县人大代表邓庚发
邓庚发,固村镇下河村种粮大户。他坚守农耕事业,时刻不忘人大代表职责,倾情付出,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邓庚发在外务工18年后,于2012年回乡发展农业,逐步形成了水稻与烟叶轮作的生产经营模式,并通过创办合作社,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不仅带动了农户实现就近务工,还为小农户提供包括耕田、播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等方面的农业托管服务,托管服务面积可达2000亩以上。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在家耕种,为了不让土地撂荒,作为人大代表,他流转土地200多亩种植水稻,同时为缺少劳力的农户提供农业托管服务,保证了当地的土地没有撂荒,自己也提高了经济收入。多年来,邓庚发一直十分关注农业托管服务,他认为,对于小农户,农业托管服务可以有效改善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偏高、技术落后等问题,相关部门也需要从加大补贴力度、加强宣传力度等方面着手,积极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组织提升托管服务质量。
县政协委员廖竹生
廖竹生,宁都县章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用超出常人的执着和坚韧,谱写了人生的新篇章,先后获评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2019年度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2019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20年度江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1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度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23年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廖竹生建议深入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从学校、老师、家长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培养青少年阳光心理,增强青少年心理韧性,减少因青少年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
廖竹生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及各级各类学校等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开展了一系列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在教育上还存在着重问题轻发展,重学生轻教师,重视学校教育、轻视家庭教等问题。
县人大代表邱炳生
我县是油茶传统产区之一,全县共种植油茶22.4万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我县油茶种植规模、效益及市场知名度明显提升,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种植、轻管理、茶油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
邱炳生认为,要推动我县油茶产业跨越式提升,要在油茶良种研发、老茶树改良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引进油茶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致力形成产销一体化新格局。要学习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经验,打造区域知名品牌,扩大茶油销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大力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茶油展示馆,打造“宁都茶油”公用品牌,提升宁都茶油的影响力、美誉度,形成品牌效应。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来宁都发展油茶产业,延伸油茶深加工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
县政协委员周志远
我县是脐橙种植大县,但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模式单一、行业龙头少,区域竞争力弱、行业配套和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
周志远认为,宁都作为赣南脐橙主产区之一,现有种植面积29万亩,产量约16万吨。小小脐橙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但在目前的发展中,果园开发、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极大的制约了我县脐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周志远建议,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延长产品货架期,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产品深加工等方式,改变脐橙鲜果销售模式;二是提高果园产能、果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我县脐橙种植面积已经据全市首位,发展重点应放在降本、提质、增效上;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营销体系。加大宁都产“赣南脐橙”标准化品牌建设;四是拓展产业内涵,通过农旅结合,用文化内涵提升果品价值、用场景体验带动果品销售,打造果业全产业链。
县人大代表曾连生
曾连生,1993年在外务工的曾连生怀着满腔热忱回乡创业并成立连盛草席厂。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的草席产业不仅越做越大还帮助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针对传统手工编织,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生产率低且不稳定等问题,曾连生建议,大力推进席草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一体化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唱响农业品牌,扩大产业发展影响力和覆盖面,促进田头席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希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草席产业做的更好更强更大。
县政协委员彭海军
宁都三甲酒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宁都三甲酒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着产业规模和产能较小、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较低、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存在滞后等问题,阻碍了宁都三甲酒的全面发展。
彭海军建议扩大本土糯谷种植面积,为米酒企业发展提供原料基础。加强宁都三甲米酒品牌建设和市场宣传,通过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真正实现宁都三甲米酒产业的全面发展。
彭海军认为,加强宁都三甲米酒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是推动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提升产品质量和口感;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加强合作与开放,拓展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力,可以进一步加快宁都三甲米酒产业的发展步伐,推动我县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
县政协委员袁苏霞
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力度,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文化与旅游相融的原则,通过保护修缮、传承利用、综合整治“三位一体”同步推进,释放古村多元价值,走出了一条保护传统村落、激发乡村活力的新路径。但目前而言,传统村落仍然存在一些保护和利用意识不强、保护压力较大和开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保护传统村落事关乡村振兴的大计,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袁苏霞认为,唯有将发展和保护理念相互促进、融会贯通,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传统村落才能焕发出更加盎然的生机。
袁苏霞建议,组织专家学者挖掘、整理各传统村落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民俗物产、非遗项目等,尽可能让古村落古建筑保持和恢复人间烟火气,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和建筑;加快推进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一体化管理,在对古建筑古村进行三维数字化的基础上,借助5G技术发展VR、旅游及数字文创产品,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县人大代表刘忠春
近年来,永通科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了科技方面的投入,并依托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在硫酸多粘菌素B生物发酵,多肽类的小品种抗生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刘忠春认为,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随着县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进一步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迫在眉睫,要坚持在内培外引,政策激励、服务优化等方面下功夫,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厚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沃土。
刘忠春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关于人才引进的渠道、政策,把老区工业推向更高的一个发展。